八旬汴绣传人的坚守:誓将非遗送进寻常百姓家
中新网开封10月20日电(韩章云)82岁的王素花是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针来线往和汴绣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汴秀的传承人,王素花免费培训了上千名汴绣绣工,在汴绣技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获得众多荣誉。如今,满头银发的王素花仍为汴绣的传承坚守着,现在她的目标是将汴绣送进寻常百姓家,“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用得上汴绣。”
汴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20日,正值中国开封第35届菊花文化节,古城开封游客如潮,王素花位于开封七盛角的汴绣工作室里,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刺绣爱好者们也络绎不绝。一头花白短发、精神矍铄的王素花就在店里当上了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汴绣的前世今生。
王素花生在宋绣大家,母亲和姥姥都有一双巧手,刺绣作品广受欢迎。1957年,王素花踏进入开封汴绣厂,从最底层的绣工一路成长为厂长。1958年,受河南省委、省政府委托,王素花带领绣工姐妹们绣制出我国首幅汴绣《清明上河图》,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
在孙女李鸣眼中,奶奶王素花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来,自己做饭,然后就到工作室看绣娘们刺绣,现在奶奶就负责我们这里的质量监督、技术指导,看到哪里有问题就亲手示范,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天。”
王素花对绣品有着严苛的标准,绣女们的活计她都会一一过目,如果达不到“平、齐、细、活、光、亮、净”,就难逃返工命运。绣了60余载的王素花,十余年来免费培养绣工数千名,为的就是把汴绣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汴绣,在王素花和众多绣工的努力下,宋绣艺术博物馆、汴绣工作室、汴绣工厂在开封一一成立,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汴绣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迸发出勃勃生机。
“在我这一生当中,我的作品数不完,《清明上河图》《百子图》《百鸟朝凤》等等,我和姐妹们都绣过,其中最大的就是清代沈铨的《百鸟朝凤》图,画芯长1050厘米,宽50厘米,七个人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王素花告诉记者,在之前,她和徒弟们主要绣的都是中国历史名画,每一幅作品都呕心沥血。
而现在,对于汴绣,王素花有了新的想法:“以前汴绣是宫廷艺术,高高在上,我觉得这项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属于每一个人,不仅可以欣赏,更能使用,我希望咱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汴绣、生活中能用得上汴绣。”
目前,王素花的汴绣工作室也和一些服装企业、文创工作室合作,绣娘们绣的小绣片成了潮流服装上的点睛之笔,价格亲民、小巧别致的汴绣包包、小挂件、小摆件,非常受来开封旅游的游客们的喜爱。
如今,24岁的李鸣在奶奶的熏陶下,也学会了刺绣,平日里帮助奶奶打理工作室、工厂接待上的事宜,对汴绣、对奶奶李鸣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心中奶奶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获得的荣誉就不说了,老人一辈子就坚持一件事,把汴绣做好并传承下去,不辜负国家的栽培,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李鸣说,奶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汴绣带进课堂。“现在奶奶年龄大了,这个心愿就由我们晚辈帮她完成吧,用不了多久,汴绣一定会走进课堂的。”(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