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2017年11月24日 10:1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比如解释《诗经》与祭祀、舞蹈、种植、记事、隐语等的关系,就让人们尽可能回到《诗经》时代,去理解这些作品不可重复之美。这等于给文学史增加了一个“文学生活”的想象天地。

  但这种对“文学生活史”研究,仍停留于比较零碎的、个案的操作,至今未见到有把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生活”系统写进文学史的著作。如今各种版本古今文学史,绝大部分仍只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即使介绍思潮流变,多少涉及时代背景,也未见得能自觉地展现“文学生活”。

  不过,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出现的一种理论自觉。

  最近,山东大学几位学者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文学生活史”的讨论文章,提出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他们希望这种研究能突破历来文学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评的“内循环”,要嵌入一个新角度即“文学生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设想,与此前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有密切关联。温儒敏曾提出,迄今为止各种文学史,绝大多数就是作家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历史,很少能看出各个时期普通读者的阅读、“消费”以及反应等状况。这种新的文学史研究,将不再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对话”,还会关注大量“匿名读者”阅读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流露出来的普遍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史。“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这样的视野将生发许多新课题,使文学史研究展开新生面。

  从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到“文学生活史”的研究,是一个跃进。但研究方法也要随之调整变化,“文学生活史”研究带有很强的文学社会学色彩,除了对不同阶段如今还健在的普通读者进行访谈以及某些必要的调查问卷,更加重要的还是史料收集梳理研究,也许还需要借用一些诸如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方法。“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把重点放到期刊、报纸、日记、传记的梳理,是必要的,难度也很大。但想想《诗经》离现在不更加遥远?史料不更加缺乏?但闻一多通过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训诂等方法,尽可能呈现了《诗经》时代的“文学生活”。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是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文学可以朝这方面开拓,古代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这个学术生长点带给我们一种期望:今后能有一种新样态文学史,是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一方面能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