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派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新华社昆明11月27日电 题:滇派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新华社记者 许万虎
正在云南举办的2017“创意昆明”主题活动上,颇具云南民族特色的古老技艺在现代艺术表达中释放新生。
创意为媒:传统非遗“老树新花”
连日来,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招徕四方客,云南各地文创企业和独立设计师奉上滇味儿十足的文创盛宴。古老的非遗项目进入装饰设计、生活用品设计领域,亲切而实用。
文创集市上,众多滇派非遗告别“老旧、偏门、小众”的标签。大理白族扎染布艺走出苍山洱海,点缀时尚人士的衣衫;昆明老民居房檐上的瓦猫变身手机挂件,成为昆明人“随身携带的乡愁”……
云南完整保留着我国古法造纸技艺。一些纸艺文创团队走访云南各造纸传承地,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复原捣浆、淘浆、晾晒、揭纸等工艺流程,融合古典装帧形式,设计出一本本古色古香的创意写本、折页。
云南纸艺设计师许越说,团队撷取古法造纸术精髓,融入现代工艺理念,让云南传统造纸重返现代人的生活。团队还定期举办古法造纸体验和纸艺手作活动,聚拢纸艺爱好者,共同传播这一百年非遗。
不少非遗传承人也革新传承理念,在创新流变中寻找老手艺的新生之道。出自云南皮雕技艺传承人刘智熙之手的时尚手包收获众多拥趸,曾经雕雕画画、敲敲刻刻的老技艺与潮流设计理念碰撞,充满传统与时尚的气息。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富集。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多年系统性传承和保护,云南众多非遗项目正在抢救性保护中“活起来”,而创意却让古老的非遗渐渐“火起来”。
校企联合:校园创意牵手市场
近年来,云南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创企业采取独立、合作等模式投身文创产品开发,各类型文化企业呈“井喷式”增长。仅昆明,去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66家,同比增长47%。
校企合作成为文创产品开发领域的新生力量。本届“创意昆明”主题活动中,校企合作设计创意联展引人注目,室内装饰企业与高校师生联合打造的创意空间设计感十足。
制作后现代剪纸灯罩,设计立体剪纸装置画……活动现场,在云南财经大学任教的剪纸技艺传承人王立志与学生们谋划着剪纸艺术的市场化路径。眼下,他计划在剪纸艺术作品中融入更多云南元素,通过与企业对接进入国内创意家居市场。
传承千年的制茶工艺是云南享誉世界的非遗瑰宝。“舍墨时茶”创始人潘霞和团队打造的滇茶吸粉无数,她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后创办企业,一方面对接茶山,研习传统制茶工艺,一方面重返校园寻找包装设计灵感。经过创新试验,融入校园四季元素的创意包装让古老滇茶风靡校园。
她说,校企合作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成果提供了展示窗口,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接洽平台,同时也为企业注入活力。
跨界融合:寻找下一个文创“爆款”
坚守民族文化基因、寻求跨界融合的创新试验,正帮助越来越多云南民间非遗项目再造新生。文创产品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滇派非遗如何成就文创“爆款”?
云南师范大学师生依托传统制银技艺开发的西南联大主题纪念章等产品兼具历史科普价值和人文情怀。操刀此项设计的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丁韬说,文创产品开发需要精准定位产品文化内涵,“防止文创跑偏,案头功夫不能少”。
“创意是‘锦上添花’,文创产品的内核还是产品本身。搞文创,背后需要一支拥有匠人精神的产品研发团队。”潘霞说,从茶山管护、茶叶采摘到茶叶制作,团队坚持科学制茶、用心出品。
“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开发并不矛盾。‘非遗+创意’缔造的新设计、新产品,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工艺向现代消费品的角色转换。”王立志说,文创产品需要精准触摸市场需求,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助力文创产品贴近大众。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