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18年03月05日 13:32:00来源:人民网

  本报记者 王 珏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掀起热潮。一年多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渐成一种自觉。萃取了5000年中华文明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概括。三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制度、举措和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中宣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委推出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中华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振兴、中华文化电视传播、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等项目;新设立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项目启动实施。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人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来源,是我们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结合时代实践特点,科学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抵制复古主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不自觉传承上升为自觉传承。“不自觉传承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的内在支撑;有了文化自觉,就会有比较强的内生动力和凝聚力。”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萃取精华、赋予新意,《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100部经典,推出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已经推出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等首批10部读本,受到了人们喜爱。

  “经典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和时代共振共鸣、高度契合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说,由中宣部、文化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等项目,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复古拟古、不是故步自封、不是躲在书斋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活”在当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意见》中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

  持续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省区市在行动。上海市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聚焦民族音乐瑰宝,积极弘扬戏曲音乐,注重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云南省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组织各地制作完成了保山市腾冲市银杏村、大理州剑川县寺登村、红河州泸西县城子村等20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说,要唤起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经典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唤起传统文化生长力,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

  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在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

  “古老的紫禁城变年轻了!”这是人们对故宫的真实感受。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以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藏品、大力推行网络售票、实施观众限流、持续推进文物建筑修缮、科学规划设计参观布局、改善观众参观服务设施、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扩大文化传播,让近600年的故宫焕发新时代的魅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我们要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收藏在故宫里面的文物融入社会文化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典籍整理工作取得重要成就、文物资源情况基本摸清的同时,古籍、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也与人们需要相结合、生活相结合,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就需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全国各地结合本地节日节庆、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北京市推出“歌唱北京”“舞动北京”“艺韵北京”“戏聚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等六大板块各类专题活动235项,各类文化活动2.2万场,3000万人次参与。浙江省全面深化以“礼让斑马线”为重点的文明出行活动,拓展活动范围,掀起新一轮文明出行新热潮。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也滋养了文艺创作,一系列文艺作品呈现新风貌、新气象。一批深耕传统文化的著作和读物,从不同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剖析、提炼和解读,带领我们窥见文明宝库的瑰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舞台剧目讴歌真善美,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电视节目致力于开掘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文化品格,从人民群众中寻找源头活水,和社会热点相契合,与观众的情感相融合,讲中国故事、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诠释好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向世人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2日 13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