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咏流传》成荧屏“爆款” 学者称不意外

2018年03月09日 10:54:00来源:西安晚报

  频频刷爆朋友圈 《经典咏流传》凭什么火了?

  从沁人心扉的小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到以陕西方言伴随古琴之音吟唱的《别君叹》;从4岁神童摇头晃脑“咏鹅”萌化众人,到82岁谷建芬赢得众人三次起立鞠躬……央视新推出的文化栏目《经典咏流传》眼下成为荧屏“爆款”,几乎每期节目,都会在播后刷爆众人朋友圈。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中国的文字之美,曾通过荧屏一次次让众人惊艳慨叹。而这次演绎“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又到底凭借什么打动人心?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观众被诗词之美所震撼

  《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诗和歌”的方式,把一首首诗词谱成歌,邀请“传唱人”唱出来给观众听。目前已经播出的四期节目中,传唱人有支教的小学老师、教授学者、普通孩子等素人,也有如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尚雯婕、凤凰传奇等明星,更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等名家。

  《三字经》《将进酒》《登鹳雀楼》……古典诗词被改编成一首首歌曲,在现代化的舞台上被全新演绎。新颖的形式,音乐之美与诗歌之美的合奏而鸣,让这档节目播出后一炮而红,豆瓣评分高达9分。

  最让众人津津乐道的是,一首孤独了300年,此前百度百科上的阅读量只有几千的小诗《苔》,在节目中被吟唱后,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数千万次地传播,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人生箴言。

  节目的好与不好,观众最有发言权。除了收视的佐证之外,很多网友在观看节目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这档节目让自己在悄无声息间,被中国诗词的美所震撼。网友“汪橄榄”说,“诗与歌的和鸣,让我更钟情中文的平仄押韵与修辞,好诗好词让人齿颊留香。”网友“Araybellar”印象最深刻的是 《别君叹》,“当留存八百多年的南宋古琴声起,和着歌者的吟唱,仿若回到了古时,阳关三叠,送君千里。”

  不少观众发动全家老少一起观看节目,“先是我姑妈推荐给我,我觉得确实好,很长知识,昨天又推荐给我女儿,结果我女儿说,开学第一天他们老师就推荐学生看这个节目了。”西安观众杜女士笑着跟记者说。

  节目做得确实很用心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公众号“家在龙首”的主编小龙在观看西安歌者曹轩宾用陕西话吟唱《别君叹》一节后,激动不已,他由此编写了新媒体文章《陕西方言唱响央视——这一次惊艳的不是西安的景,还是西安的音》。

  连他自己都非常意外的是,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热传,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超过160万,据说连陕籍明星张嘉译也转发了此文。此外,曹轩宾也在文章下的评论区,留下了大段认真的回应。

  在小龙眼中,这篇“阅读量破纪录”的网文背后,固然凝结着很多陕西人的“陕西情结”,但也与《经典咏流传》本身带给现代人的感受大有关联。“《经典咏流传》给了现代人一个机会,去认识和寻找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世间俯拾即是的美,诗歌和音乐之美,并不高居于庙堂,或属于某领域的人群,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去感受、去用来装点生活的。而这,是许多人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如小龙所说,《经典咏流传》让很多观众看到了艺术的无处不在——从已93岁高龄的数学系教授潘定坤,到中科院的“摇滚博导”陈涌海,他们从事着看似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与音乐而丰富,这本身就非常迷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把一个个过去完成式的传统经典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小龙则将这样的“清流文化节目”比作拼图,“能感受到节目做得确实很用心,这个栏目中的每一首诗词都很有故事,每一首歌都像一块拼图,拼到一起,就非常的中国。”

  学者对节目走红不意外

  除了诗与歌的结合,《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形式上,也颇有几分“混搭”的意思——台下坐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庾澄庆等,他们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台上“传唱人”演绎的古诗词,则与古琴、摇滚、流行等多类型音乐充分融合。

  不是在展示品鉴古董,而是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在节目鉴赏团成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眼中,《经典咏流传》能够走红,自己并不意外,“诗歌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每一首歌、诗的背后都是人生,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古诗词当中找到一种情感的寄托。而《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的出现,让人们用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式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称,这档节目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记者 孙欢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