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元村遗址重大发现:“棺王”腰坑铜器成套
成都“地下青铜器宝库”双元村遗址重大发现
“棺王”腰坑铜器成套 墓主身份成谜
四川第三个蜀墓腰坑
随葬青铜缶、鼎、匜、盆等6件成套青铜器,说明古蜀人生活讲究,喝酒吃肉还盥洗。
墓主身份不简单
修建腰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映了墓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腰坑是一种殷商时期流行起来的墓葬形式。古人在墓葬底部挖出一坑,用于坑内殉牲或葬物,由于位置多在尸体腰部,所以称为“腰坑”。
3月2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春秋战国船棺墓群又有重要发现,编号为M154、墓地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底部发现了四川第三个蜀墓腰坑,坑内随葬6件成套青铜器。成套的铜器各有用途:鼎是用来煮东西吃的;缶是盛酒的;甗是炊器,类似现在的蒸锅;盆和匜是盛水的洗漱用具。
双元村船棺墓群,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揭露面积最大的一处春秋战国墓葬群。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古墓葬260余座,出土上千件珍贵文物。尤其出土的600余件青铜器保存完整,纹饰精美,被誉为“地下青铜器宝库”。
船棺底部发现腰坑。
船棺底部发现腰坑。
四川数量最多的一处春秋战国墓葬群
分布260多座墓葬
时间跨度500年
自2016年开始,为配合青白江区一处物流园区的建设,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7组周边开启考古勘探。最近一年时间,就在此前曾发现180多座墓葬的东北部不远处,西南边的60多座墓葬重见天日。至此,考古队已基本厘清了墓葬的分布范围。
整个墓葬群呈东北-西南状分布。东北部墓葬多成组排列,时代大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西南部墓葬60余座,墓葬多成排分布,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此外,两处发掘现场之间,还零星分布着约20余座墓葬。整个墓葬区大约有260多座墓葬,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揭露面积最大的一处春秋战国墓葬群,其年代具有连续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双元村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天佑说,过去,他们曾认为墓葬的时间跨度约有200多年,随着西南部墓葬区的发现,他推测,墓葬时间跨度约有500年。
目前,东北部墓葬区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西南部发掘区的考古工作也接近尾声。接下来,考古队员将对墓地周边进行详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打开盖板发现青铜器。
打开盖板发现青铜器。
M154号墓葬是墓地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
“棺王”整根楠木所制
起吊后惊现腰坑
东北部墓葬区中间地带,长8.1米,1.9米的墓坑中,躺着一座长6.4米、宽1.1米的整根楠木船棺。它被编号为M154号墓葬,是整个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
由于其中出土器物数量多、等级高,王天佑笑称它算得上这里的“棺王”。
就在今年年初,因保护需要,“棺王”起吊运回文保中心,不料为考古队员们带来了惊喜。
“吊起来之后我们发现在船棺墓葬底部中间设置有腰坑,这是四川的蜀墓中,发现的第三座腰坑。”王天佑说,此次发现的腰坑长约1米,宽约55厘米,四周及顶部为木板或圆木合围而成,随葬有6件青铜器。
殷墟文化第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期,大型墓葬都设有腰坑,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减少。四川地区发现的蜀墓中,有两座设置了腰坑。一座是新都马家木椁墓,时代在战国中期,发掘者认为该墓墓主为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之一的蜀王。这次发现的腰坑与它时代接近或略早。另一座是犍为金井乡5号墓,该墓时代在战国晚期,秦并巴蜀之后。
王天佑认为,虽然目前墓主身份还无法确认,但修建腰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M154墓葬腰坑的发现,从侧面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并不简单。同时,腰坑并不是蜀墓的传统,作为外来文化的佐证,它的发掘也反映了古蜀先民与外界的交流。
四川首次出土成套的器具、带盖的组合
喝酒吃肉还盥洗
古蜀人生活很讲究
腰坑内,随葬的6件器物有青铜缶、鼎、匜、盆以及鬲、甑组合而成的青铜甗。成套的青铜器各有用途:鼎是用来煮东西吃的;缶是盛酒的;甗是炊器,类似现在的蒸锅;盆和匜是盛水的洗漱用具。腰坑内还有2件漆木器盖板与青铜器配套。成套的器具、带盖的组合,四川以前从未出土,这是首次发现。
由于处于腰坑内部,外围有淤泥覆盖,保水状态较好,这些器物才得在千年后重见天日。甚至,在缶的外部,古蜀人为便于提拉器具的棕绳也留存完好。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在缶内发现了一些液体。“看起来很清澈,但是现在也不能确定到底是酒还是水。”王天佑说,虽然缶上有盖,但由于密闭条件差,加上揭露过程中可能渗入水分,液体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检测确定。
透物看人,王天佑认为,这些器物并不是来自于四川本地,它们包含的文化色彩是最多的,包括楚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以及北方草原因素。
他说,使用这些外来器物陪葬,可能说明了墓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东北部船棺墓葬较多,西南部较少使用葬具
双元村遗址
可能存在多部族人群
该遗址中,东北部墓葬区船棺墓葬较多,西南部墓葬区使用葬具的情况较少。对此,王天佑认为,这可能与年代、墓主等级有关,也可能属于不同部族的丧葬习俗,当时蜀地应该有多个部族存在。
260余座墓葬,意味着至少有260余名古蜀先民最终归宿于此。他们埋葬在这里,生活的地方又在何处?目前,该遗址周边还未发现城址,但并不排除这里曾经烟火繁盛,市井兴旺,也可能存在诸多人类生活遗存。
对于目前还未发现的原因,王天佑推测可能有两点:一是目前还未找到;二是可能与水患相关。在李冰父子治水前,天府之国还未沃土千里,水患可能致使城邦不复存在,但归于地底的墓葬却永远留存。
“遗址墓葬出土随葬品丰富,年代跨度大,对巴蜀地区墓葬年代序列的建立、丧葬习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王天佑说,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丰富了巴蜀青铜器和巴蜀图语的内容,为推动巴蜀青铜器甚至蜀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双元村墓地分布范围比较广,对墓葬分布规律、文化因素的深入分析,为研究东周时期古蜀社会结构、人口变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