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台湾抗日将军李友邦故居里的一场祭祖聚会
原标题:特写:台湾抗日将军李友邦故居里的一场祭祖聚会
新华社台北4月8日电(记者陈键兴、贾钊)8日是台湾清明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位于新北市的“芦洲李宅”里热热闹闹,李氏家族两百多人从先人墓园祭扫归来,在老家里欢聚一堂,围桌畅叙亲情,其乐融融。
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同安,先祖于清朝乾隆晚期渡台垦拓,在芦洲一带落脚,繁衍生息,传承至今。李家子弟最著名者,是已故的李友邦将军。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大陆创办台湾义勇队,写下台湾同胞不缺席民族救亡的一段佳话。
8日的台北,一扫连日来的阴冷,风和日丽,宅院里春意盎然。大人们坐在厅堂里,亲切闲话家常;孩子们在连廊下追逐嬉戏,留下阵阵笑声。
李家人带着记者参观老宅子,宅子里有一口弃置不用的古井,井口盖着的板子上写着“一八九五年凿”,透露了这座古宅的起点。
李家人告诉记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日本。在清朝为官的李家先祖李树华不满清廷“丧权辱国”之举,解甲归田,参与家族兴筑祖厝,决议以中原形式兴建宅院,借以表现与中华文化的联结,诉求不忘本源之意。
历时数载,宅院于1903年建成,为三落四合院建筑格局,正身三进,带左右、内外双护龙,有九厅、六十房、一百二十门。院门匾额上,“陇西堂”三个楷书大字意涵慎终追远,宅门匾额上则写着光绪皇帝御赐的“外翰”二字。
宅子里,随处可见各样楹联。据说许多是先辈所写,后人换门联但不换字句,有祖训之意。“道德传家克守猷龙懿训,清廉处己仍存旋马高风”“一般心而友弟兄必恭必敬,两件事以传孙子半读半耕”“传世惟青简,留耕有丹田”,笔迹意蕴悠远,字里行间镌刻着谆谆教诲。
午饭前,族人们纷纷在祠堂外焚烧黄纸,而后陆续落座。二十多张餐桌设置在宅子里的大小空间,大家品尝着“古早味”,不时举杯彼此祝福。如今,李宅已成为古迹景点,族人分散各地居住,难得一聚,必要好好联络一下感情。
席间,老人们在晚辈簇拥下回忆往事。其中,李友邦将军的抗日事迹是大家最爱谈论的话题。
李友邦1906年出生,自小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少年时曾两度袭击日警派出所,后被通缉而逃往大陆,并进入黄埔军校二期学习,孙中山先生曾指定廖仲恺作他的中文老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友邦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台胞共同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其后,他在浙江金华筹组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抗日前线。
抗战胜利后,李友邦携妻子严秀峰回到台湾。令人痛悲的是,1950年,严秀峰被特务机关以“参加中共组织”的罪名逮捕判刑,隔年李友邦也被捕,并于1952年被秘密执行死刑,年仅47岁。
上世纪80年代,严秀峰代表李家七房全体子嗣将祖宅捐为历史古迹,用以宣传李友邦的抗日事迹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严秀峰身前曾撰文写道:“假使我们能重活一次,我和先夫李友邦仍然愿意把我们的生命,献给伟大的祖国和具有民族血缘的台湾故乡。”
如今,李宅门前树立着一座浮雕,其上是李友邦、严秀峰这对“抗日情侣”的半身像,基座铭刻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开会时墙上必挂的“复疆”二字。“‘复疆’是父亲率领的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暗号,昭志从日本人手中收复疆土的决心。抗战胜利后,父亲还将二字题写于厦门南普陀寺后山石壁上。”李友邦之子李力群说。
用餐时,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妇人步履蹒跚地走到记者桌前坐下。一打听,她是李友邦将军的侄子李苍降先生的遗孀曾碧丽。老人精神矍铄,谈吐自如,思路清晰。据了解,生于1924年的李苍降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曾因阅读反日书籍而入狱。1947年,他在台湾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此被捕,于1950年被枪决。
曾碧丽回忆起与丈夫相识相恋的往事,脸上流露出少女般的羞涩。她说:“别人说他长得很好看,而我更看重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因为丈夫被捕,当时已怀有身孕的曾碧丽受到牵连,坐在老人身边的女儿李素慧就出生在狱中。回忆往事,母女都红了眼眶。
“两岸一定会和平统一的。只是我现在身体不太好,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那天。”曾碧丽笑着说。
扶着老人走出李宅,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不少李氏族人还在宅院里合影、话别,不愿离去。
每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那天,李家后人都会联合台湾各地的抗日志士亲属,在李宅举办纪念活动。传承,就是这样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家族的往事今生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