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蓝海”的想象空间
原标题:新主流电影:“蓝海”的想象空间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新主流电影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其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因素,而其日渐成熟的拍摄及叙事手法也是俘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原因之一。” 即将开拍的两部新主流大片《地道战之地下奇兵》、《危机重重》的出品人,北京乐波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鳯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电影《危机重重》概念海报根据中国票房网的统计数据,至本刊截稿时,中国影史票房榜的前两名分别是《战狼2》(56.78亿元)和《红海行动》(36.28亿元)。
可以说,《战狼2》与《红海行动》的成功,标志着新主流电影已从一种“概念层面的主流”变为实打实的“市场上的主流”。
所谓“新主流电影”,简而言之,就是电影表达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市场上的成功。这类电影往往具有类型化、商业化的外观,同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在历史性和个体性的阐述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在军事题材影视策划专家李洋看来,新主流电影是一片“蓝海”,拥有大有可为的想象空间。
自2007年《集结号》上映以来,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步伐稳健,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新主流电影的需求一直都有,我们所要做的是不断巧妙地激活它。”李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新主流电影为何在近一年来呈现明显的崛起之势?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新主流电影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其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因素,而其日渐成熟的拍摄及叙事手法也是俘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原因之一。”《地道战之地下奇兵》、《危机重重》的出品人,北京乐波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鳯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乐波影业共同出品的红色经典改编电影《地道战之地下奇兵》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预计将于2018年下半年开拍。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乐波影业共同出品的现代军事题材电影《危机重重》也已在筹备。
“看待新主流电影今天的成就时,不能忽视过去十多年主旋律影视创作领域的努力。过去火候不足、能力不够、条件不成熟,但是创新的力量始终在孕育,今天终于开始通了、透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沈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在军事题材创作上有着丰富经验。
《危机重重》由沈东执导、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剧段连民编剧,两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都表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方式是在不断反思过去主旋律电影的失败经验后摸索出来的。
段连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新主流电影的概念里多了一层市场认可度的因素,“是创作者顺应时代,改变思维方式和创作风格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电影经历了产业化改革,由于种种原因,主旋律电影一度市场表现欠佳,主流文化表达面临着一种失语危机。一个对比是,在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大增的情况下,轻量化的文化表达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青春片、喜剧片接连迎来票房爆发期。
在李洋看来,中国电影的这种状态是在“疯跑”,“跑着跑着把衣帽跑丢了,魂也跑丢了”。
而近年来,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国产电影与越来越多优秀的海外电影同台竞技,因此观众对国产电影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李洋认为,这倒逼了创作者去打造能够有效实现主流文化表达、制作水平更高的电影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成熟的拍摄技术和商业类型片的包装,新主流电影找到了主流文化表达的通道,接连几部佳作的出现,让观众眼前一亮。
突破“天花板”
令李洋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战狼》上映前,互联网大数据理念已开始深刻影响电影产业,而当时《战狼》却没有同类型电影的“数据支撑”,仅看数据测评结果,《战狼》将不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市场上其实有一部分是‘沉睡的数据’。”李洋认为,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红海行动》,都是对这部分“沉睡的数据”的激活,戳中了潜在的社会心理需求。
“‘新主流电影’于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社会繁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爱国主义获取市场意义上的成功,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段连民说。
在李洋看来,“新主流电影”回应的是国家意志与国民情感的双重需求,而在这种“大需求”之中,又有很多值得去纵深挖掘的点。
“如果说本质上动作片的《战狼2》表达的是‘虽远必诛’的战斗精神,《红海行动》则是靠着对战争残酷的近距离描绘,透露出‘以战止战’‘以战反战’的愿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如是评论道。
《红海行动》的这种立意,也被一些影评人认为是“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深入,新主流电影会不断去探索比以往更具普世性的、符合当代需求的价值观演示对象,如爱、牺牲、正义、和平、人性善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沈东说。
这些内核上具备“共享性”的主题,使得新主流电影能够找到更符合当下观众需求的故事和影像表达。
《战狼2》和《红海行动》在票房上的强劲表现,让业内人士热议“为何饼能做这么大”。
李洋认为,除了上述整体性社会心理需求因素外,还有一点值得深究,那就是新主流电影所拥有的“主流观众”,也许比以往业内所认为的更多。
根据影视行业风险评估机构“新传智库”2017年9月的调研数据,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4岁,30岁以下人群占绝大多数(88.9%),其中18~21岁人群占41.7%。
“过去我们认为,《美人鱼》的30亿元票房就是天花板。现在看来,那可能是因为‘95后’为其观影主体。为何新主流电影能够达到50亿元的量级?因为其他年龄层被拉进来了,市场实现了扩容。”李洋说。
李洋认为,从这个角度上看,新主流电影其实比“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有着更大的文化担当——激活“沉睡的数据”,扩大主流文化的人群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求新求变,再续后劲
“每一个有志于做新主流电影的项目研发者,要对其传播特点和可传播性认真做好功课,不是闭着眼睛说‘这个是关乎国家精神和民族英雄的,就一定会成功’。”李洋说。
“新主流电影最近在市场上一枝独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同题材、同类型、故事相似度极高的一批电影很快就会被催生,有些甚至是粗制滥造的。这里面肯定会有一大部分沦为炮灰电影,因为观众迟早会有厌烦的那一天。”段连民说。
在段连民看来,越是市场过热的时候,越需要冷静的头脑,创作者要避免“套路化”,求新求变,使作品保持新鲜度,真正做到百花齐放,才可能使这种热度持续下去。
有学者曾提出,类型化包装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也需要注意不应一股脑地扎堆到“军事动作片”等类型之中,而忽略其他的表现形式。
对此,李洋的看法是,创新的力量会在国产电影提质、电影产业工业化的整体背景下不断孕育出来。而在新主流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类型化包装是必由之路,经过类型化尝试后,创作者也会有更多元的艺术表达欲望,催生反类型化“套路”的新作品。
“以军事题材为例,一定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功类型片之后,才会出现让我们再次耳目一新的东西。”李洋说,如《敦刻尔克》《比利·贝恩的中场战事》这种“另类战争片”,也是在无数好莱坞类型化的战争片基础上产生的。
在电影学者尹鸿看来,新主流电影可拓展的题材领域很宽,而创作上能不能迈过这个坎是最主要的:“理论上来说,到处都可以拓展,关键在于能否解放思想。”
“资本的关注不应该只聚焦在‘热’上,而应着眼在‘新’上。”段连民说,只有电影人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中国电影市场才能持续繁荣,新主流电影的后劲也将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