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当以人为中心(名师谈艺)
伴随科技文明飞跃性的发展,许多现代人引以为傲的新发明其实正在“剥夺”人的主体性,人们习惯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通过网络交流,而不如过去那样真正地“看”到对方、“听”到对方、“感受”对方
戏剧对我来说,是艺术,还是我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它不是我的“职业”,它直接和我的生命意义相关。
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彼时法国哲学家萨特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非常之大。在我看来,人生来就是悲剧性的:生命有限,倏忽而逝。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最高贵的尊严,恰恰就体现于对这种有限性的接纳,体现于在有限性这一“设定”下,对精神理想的无限追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不断接近生命意义核心。此生有限,重要的不是我们最终是否实现了理想,而是摒弃坐而论道,取之以行动且始终以初心照亮前程。这和中国古人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有相通之处。
我所追寻的理想,就是恢复戏剧的精神向度,通过剧团和具体戏剧作品向世界传达我对人类问题的思考,推动人们更新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古希腊戏剧、易卜生、布莱希特、契诃夫,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莫不承担着超越戏剧本身的角色。
1974年,我放下在东京创立的早稻田小剧场,来到利贺村,一个在东京人看来比莫斯科还要遥远的地方。这个深山里的村庄海拔五百多英尺,从东到西23公里,从北到南52公里。在这里,一天内气温变化之大如不同的季节;冬天,积雪平均厚度3英尺,雪大时6英尺,每年都有老屋在落雪中坍塌。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庄里,会被不断激发出生命的活力——现代人为求安逸,害怕变化,往往把自己过分地保护起来,代价之一就是原始生命力的退化。利贺村多变、严苛的自然环境,让每个人都锻炼出应急能力,锤炼出敢于面对“变化”这一人生常态的气度。这恰恰是有限生命“无限性”的另一种体现。
我就是在这样的村庄建立起铃木利贺剧团。剧团中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灯光师、舞美师,还是炊事员、搬运工、清洁工。在普遍信奉“大就是好”的年代,我和同伴们逆向而行。我们不认为大投入、大剧场、庞大的观众群必然带来艺术上的成功,相反,“大”更可能会稀释艺术的力量。
也正是在利贺村,我得以冷静地思考在东京无暇顾及的问题,客观地反思当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症候。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戏剧界面临的困境正是过于“戏剧”:戏剧人视野封闭,只关心戏剧问题,缺乏社会学、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基座。这种精神上的懒惰和平庸恐怕是戏剧发展最大的危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只是对个人情趣的满足或单纯的娱乐,培养出来的观众多半也是缺乏创造力和探索性的。
我所思考的现代症候之一是“身体”被淡化、被边缘化。在前现代社会,人类主要依托的是可以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动物性能量,比如耕牛、比如人自身身体的力量。伴随科技文明飞跃性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非动物性能量,如电能、光能、核能,许多现代人引以为傲的新发明其实正在“剥夺”人的主体性,以“物”取代“人”,比如以车代步,以短信代替面对面交谈,人们习惯了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通过网络交流,而不是真正地“看”到对方、“听”到对方、“感受”对方。
“人”主体性的弱化同样体现在戏剧领域。现代剧场充满“物”的胜利:刺激人耳目的视听设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舞台升降设备……作为戏剧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演员——被大大削弱。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和剧团数十年来在做的事情,就是重建演员在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也以此保持戏剧蓬勃的生命力。
如何恢复?核心是帮助演员充分调动起身体能量:演员要依靠自身而不是外在手段打动眼前的观众,从而有效、令人信服地传递出戏剧所携带的思想情感;表演是你的身体和对方的身体在交流。日本能剧是少数的步入现代社会之后,依然保持演员身体主体性的表演艺术。铃木演员训练法有我对能剧、歌舞伎等传统戏剧精神的化用,它的独特性在于以“步法”为基础,强调演员通过足底将自己与大地相连,训练演员有效集中起身体力量并有意识地分配这种能量,用身体而不是外在的舞美装置塑造出具体的戏剧空间,创造出充满张力的戏剧场。在我的剧场里,演员的脚踏上舞台那一刻,戏剧就开始了。
戏剧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身体是戏剧的媒介,戏剧是思想的载体。几十年来,不同国家演员对铃木演员训练方法的理解,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汇各自所属文化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同质化,重新发现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正是戏剧另一大责任和使命。
铃木忠志,1939年生于日本东京,被视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1957年考入早稻田大学,其后创立早稻田小剧场,1975年创建铃木利贺剧团。1985年创建日本第一个国际性戏剧节“利贺国际戏剧节”,1994年与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等人共同创建中日韩戏剧节,同年,和希腊戏剧家特尔佐布罗斯、美国戏剧家罗布特·威尔逊等人创建戏剧奥林匹克。导演作品《厄勒克特拉》《特洛伊妇女》《酒神》《李尔王》等;出版《文化即是身体》《戏剧性语言》等专著,被翻译成汉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4日 24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