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南到城南的“文学冬青树”——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诞辰追思记
新华社台北4月28日电(记者石龙洪、陈键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旧事》让她成为两岸读者心目中“永远的英子”;她返回宝岛故乡,在台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厅曾聚起“台湾半个文坛”。
她就是林海音,4月28日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百年诞辰。连日来,成功大学和台湾文学馆陆续举办专题演讲、座谈会、纪录片展映、追思会等活动,纪念海音先生。一场追思会上,林海音长子夏祖焯教授以“林海音的小说与她的为人处事”为题发表演讲,与会者就林海音的文学贡献进行座谈。人们以“穿越林间忆冬青”为名,缅怀这位文坛“冬青树”——《冬青树》是林海音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1918年在大阪生下林海音,不久便返回台湾。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于1923年举家迁居北京。1948年底,林海音和丈夫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返回台湾。
“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林海音在1966年出版的《两地》一书序言中如是写道。
在北京度过的25年,林海音称之为“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代表作《城南旧事》里,她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从孩子的视角观看人世悲欢离合,描摹对童年、对北京“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部经典作品不知再版了多少次,打动了两岸多少读者。
告别北京城南,林海音和家人跨过海峡,在台北城南的重庆南路三段住了下来。海音先生的女儿夏祖丽曾回忆说,早年台北城南住了不少文人作家,她家附近巷子住着被誉为京剧大师梅兰芳“戏袋子”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齐如山,家住厦门街的诗人余光中常坐着三轮车来林海音家交稿,而当年出入林海音家那间小小客厅者,既有大陆来台的文化菁英,如作家王文兴、隐地、琦君等,也有台湾省籍文人,如张我军、张深切等,海音先生还时常亲自下厨款待文友。
林海音一生不仅留下了包括小说、散文、游记、人物特写及儿童文学等在内的40多部作品,更是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创办的文学杂志与出版社提携培育了众多作家,被台湾文坛尊称为“林先生”。
站在早已物是人非的重庆南路三段,记者想象着海音先生的身影穿过街巷,感怀着她从城南到城南的动人“旧事”。半个多世纪前,海音先生就有一个心愿:“总希望有一天喷气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人生应当如此,我相信早晚会做到的。”遗憾的是,未等到2008年两岸直航实现,先生已在2001年驾鹤西去。
夏祖丽曾说,母亲喜欢别人称赞她比“北平人还北平人”。而夏祖焯则说,母亲任何时候都毫不掩饰以身为中国作家为傲,并以此自励。
1987年两岸隔绝坚冰被打破后,海音先生为两岸文学交流投入大量心力,1993年已75岁高龄的她回到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与冰心、萧乾共同担任此套书顾问。海音先生还曾向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一批她创办的《纯文学杂志》,该馆还设有林海音文库。
“她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太令人怀念了。”近日有人在此间媒体上发表文章如是评价海音先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