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云让生活更有品味 看资源聚合如何提升供给质量

2018年05月14日 08:40:00来源:人民日报

  文化云 让生活更有品味(大数据观察·云)

  ——看资源聚合如何提升供给质量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核心阅读

  文化云,是一朵什么样的云?在“文化上海云”里,打开“文化地图”,就能知道身边的公共文化场所每天在举办什么活动,直接预订即可参加;“文化直播”则让群众能够远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两年多来,文化云改变了各文化单位“信息孤岛”的状态,实现文化资源内容共享,平均每月为市民推送1万场活动信息,每月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依托文化云,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满足文化需求

  市民可获知并预约全市几乎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远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已有两年多。

  对上海市民而言,“文化上海云”,是自己身边那个温暖又实用的手机APP。“平时工作忙,还真不知道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每天有那么多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上演。”市民朱先生说,自己渐渐养成习惯,每天都要点开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活动,“活动真是应接不暇,有的就在家附近的社区文化中心,别的地方有好的活动,也会带上家人和孩子赶过去。”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但这些资源和信息分散在各个角落,用户知晓率不高。”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尼冰介绍,上海通过“文化上海云”的实践,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聚合效应,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

  如今在上海,市民通过手中的“文化上海云”便可以知晓并预约全市几乎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截至2017年底,“文化上海云”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547家文化场馆,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中华艺术宫等市级场馆,已有注册用户190多万人,日均平台浏览量达40万。文化云发布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培训、展览讲座、公益电影、赛事等,群众可通过云平台预约参与各项活动。

  信息全城共享

  市民对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文化云为何首先出现在上海?

  上海已建成216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覆盖全市各街道乡镇,包括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基本形成。

  硬件的成熟,对软件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文化的下一步发展必须解决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效匹配问题,依靠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这样形容“文化上海云”的诞生,“没有好的土壤,结不出这样的花朵。”

  公共文化活动知晓率低、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低,各地每年购买文化服务凭主观意向,缺乏数据支撑……建立文化云平台,为的就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客观存在的顽疾。

  “以前安排一场活动,既要找演员,又要找观众,端茶倒水送礼品。由于信息不对称,感兴趣的不知道,知道的未必感兴趣。”上海嘉定区文化馆馆长李辉说,“现在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办活动再也不用考虑活动之外的问题。只要努力把活动尽量组织得完美精良,自然就会一票难求。”

  依托文化云这一信息平台的搭建,上海让公共文化信息全城共享,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市民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大幅提高。嘉定区在上海全市最早试点使用文化云平台,“文化嘉定云”平台上线4年,公共文化活动上座率已从之前的50%提高到目前的90%。

  尼冰表示,“文化上海云”这种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方式,打破了上海各区之间的区域壁垒,改变了各文化单位“信息孤岛”的状态,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资源内容共享经济”。

  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海云”这个公共文化的“大市场”里,由于所有公共文化服务都被“晒”到网上,服务数量、质量优劣一目了然,哪些活动、什么时段受市民欢迎,什么活动吸引哪些人群……群众反馈随时显现,形成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大数据。

  服务提档升级

  大数据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提供依据,推进公共文化供需匹配

  如今,在上海市文广局每周召开的局长办公会上,都会对上周“文化上海云”平台运行情况进行通报,依据各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发布数量、活动预约量及上座率、场馆设施使用率、市民点评等数据进行综合排名,纳入对各区文化部门开展综合评估的指标。

  “对政府部门而言,没有平台就没有数据,决策就没有客观依据。有了每天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真实数据,就有了考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依据。”尼冰说。

  “每个区县每天举办了多少场公共文化活动、每场活动的上座率怎么样,每个街镇的老百姓更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如何,都可以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文化上海云”运营方、创图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欣介绍,大数据能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提供依据,用以提升公共文化机构决策能力,推进公共文化供需匹配。

  “文化上海云”平台大数据显示:不同区县、不同街镇、不同场馆的公共文化需求并不相同。如嘉定区最受欢迎的是周末举办的亲子类活动,而松江大剧场最受欢迎的是沪剧;徐汇区凌云社区85%的服务人群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90%的用户居住在社区文化中心周围3公里范围内。

  不仅如此,上海还在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从源头着手,让“百姓点单”模式成为现实。

  哪些公共文化产品,能够有资格进入上海全市的公共文化配送系统,最终出现在市民身边?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负责的2018年上海公共文化产品征集申报,广大用户可以在“文化上海云”终端了解到已过初审的产品信息,并对喜爱的文化产品点赞。每个产品的最终集赞数将按活动规则作为广大用户意见部分纳入最终评审结果,成为采购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过去配什么看什么,到现在喜欢什么点什么,“我们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从‘间接’转变为‘直接’,让市民能先尝尝‘菜’,确定喜欢了,再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点单。”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形容。

  建设标准体系

  打通文化消费、市场、演出,让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更深、更广、更细、更实

  李欣介绍,“文化上海云”平台的长效运营机制比平台建设更重要,产品要不断地迭代升级、客户服务要保障365×24小时不间断、大型活动要定制开发专题、线下终端设备要定期维护更新等大量的日常运营工作需要开展。

  云平台还在努力开展公益票合作,2018年,“文化上海云”平台相继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东方艺术中心、艺海剧院、儿童剧场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公益票在线支付合作,实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文化上海云’更多的突破不在互联网,而在公共文化。”符湘林说,“文化上海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促进公共文化的融合发展,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全部打通,打通文化消费、市场、演出,真正融合起来,让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更深、更广、更细、更实。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文化上海云’的服务效能。更聚焦,要把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里的主要场馆资源汇集到‘文化上海云’上,把重要的活动资源链接在‘文化上海云’上;更方便,大幅度提高用户的体验度,还要把数字文化资源引入到村居一级,让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公共文化资源;更有用,继续做好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更标准,做好数字公共文化的地方标准推进工作。有了标准,‘文化上海云’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尼冰介绍。

  据悉,上海有关方面正在着手制定全国首个数字公共文化的地方标准,该标准有望在年内出台。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