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神话”菲利普·罗斯去世 一生遗憾未拿诺奖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宋宇晟)据美媒消息,美国著名文学家菲利普·罗斯于当地时间22日去世,享年85岁。他曾被誉为“文学活神话”,但可惜一生多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菲利普·弥尔顿·罗斯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10岁时就用妈妈的打字机,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风暴席卷哈特拉斯》。
1950年前后,罗斯从维考希克中学毕业,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素材。在学校的《维考希克年鉴(50年)》中,将罗斯描述为“一个真正充满智慧和常识的男孩”。
此后,罗斯前往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布克奈尔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后,罗斯留校教授写作计划课,同时,他还是爱荷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意写作课老师。
1959年,他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出版,次年他就凭借这部作品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书中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这场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处女作让罗斯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此后,他完成了31部作品,其中包括27部小说,几乎拿遍所有的美国文学大奖,包括两项国家图书奖、两项国家图书评论界奖和一项普利策奖等等。他也连续多年成为诺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但遗憾的是,罗斯始终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创作自己的最后几部作品时,罗斯对媒体说:“我不在乎写作,也不在乎被写。所以我希望我的时间被写作占用……每本书都从灰烬变成真实,我不觉得我说的这个故事或者那个故事如何,但我想从事写作工作,这是我的生活。”
2012年,时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因个人原因封笔。他当时表示,“现在,我不想继续写作了。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小说,读小说、写小说、教小说。我已经将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2014年,罗斯宣布退出公共生活。这意味着他不再出席公开的活动,也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罗斯在最后一次访谈节目中表示,“这是我在电视上的最后一次亮相,绝对是我在任何地方、任何舞台上的最后一次亮相”。
但事实上,罗斯并未因此失去人们的关注。就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年过八旬的菲利普·罗斯还曾排在博彩公司赔率榜的第三位。
有人认为,“罗斯的写作代表着美国人深层次的精神生活”;但也有评论指,罗斯并不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作家,其作品“融合了几十年来风行的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
2012年,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贺拉斯·恩格达尔曾指出美国文学“太封闭、太狭隘,作品被翻译得也不够多,又没有涉及重大的文学议题——这正在抑制美国文学的发展”。对此,当时已近20年没能问鼎诺奖的美国文学界愤愤不平。
罗斯多部作品的中文译者郭国良曾对媒体表示,上述评价固然不够准确,却也道出美国文学的一些问题:英语本身太强势,文学艺术都有很高成就,自己的传统营养已很丰富,文化强盛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闭塞。这或许是美国作家阔别诺奖多年的原因之一。(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