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狍皮技艺吸睛海内外 300年狩猎文化成旅游热点
中新社呼伦贝尔5月26日电 题:鄂伦春狍皮技艺吸睛海内外 300年狩猎文化成旅游热点
中新社记者 张玮
“我每天都要做一阵子狍皮制品,总是怕自己手生。”鄂伦春猎民满古梅笑着说,“旅游旺季马上到来,又会有一大批中外游客来找我做狍皮了。”
5月末的兴安岭已经泛起绿意,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迎来了今年的旅游旺季,传承了300余年的猎民文化成为“吸睛点”。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人被誉为“兴安猎神”,他们的狩猎文化被称为“中国北方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狍皮制作技艺贯穿于鄂伦春人的生活中。
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实施禁猎,鄂伦春各项民族传统转型成为旅游产业而被保留了下来。
香港游客Alice告诉记者:“鄂伦春人的狍皮服饰展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独具鄂伦春族特点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等服饰、饰品,其精美度令人赞叹。”
据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介绍,解放前,鄂伦春人长期以游猎为生,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创造了狍皮文化。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狍皮制作技艺及制品也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体现了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和宗教思想。
2017年,当地政府投入建设“鄂伦春乌力楞(乌力楞,意为氏族)”景区项目,将鄂伦春文化浓缩于此,并建立起鄂伦春非遗传承基地。
65岁的鄂伦春猎民满古梅是传承基地的“名人”,2010年,她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狍皮技艺手法不仅吸引游客驻足,更吸引了不少“学生”跟她学习。
来自北京的教师陈文静不停地拍摄着狍皮制品,并不断向满古梅了解制作过程。她说:“希望在暑假期间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这个神秘的民族部落,学习他们的文化和手工技艺,这样美好的民族文化值得传扬。”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狍皮制作技艺也逐渐从猎民部落走出国门。
如今鄂伦春的狍皮制品经常被拿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及中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地展览,向世人展示鄂伦春族手工制品的精湛与绚丽。
满古梅说:“我的学生除了部落里的人,遍布国内外,大多是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学设计的大学生,还有一些香港和美国的手工爱好者,经常和我微信视频学习狍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旅游局官方表示,一些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民族工艺面临失传,为了拯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当地政府让它们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展览、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项文化,以促进传承。
满古梅对记者笑道:“有生之年,我会使出浑身解数,将鄂伦春狩猎文化弘扬出去、传承下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