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考古发掘拓荒者赵康民逝世 曾修复第一尊秦俑
别了,秦俑考古发掘的拓荒者
临潼博物馆首任馆长赵康民逝世 他修复了第一尊秦俑并命名“秦代武士俑”
人物链接
赵康民,1936年生,临潼博物馆首任馆长,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从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发现、参加、主持、发掘姜寨原始聚落遗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便殿遗址、秦始皇陵马厩坑、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唐庆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宫、关山唐墓、明刘懋石室墓等。撰写出版专著有《骊山风物趣话》《骊山胜迹》《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碑石》等。
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5月30日,考古学家赵康民老师辞世整两周。这14天,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每天都在面对熙来攘往的游客,但最早为它们命名并进行修复的人——临潼博物馆首任馆长赵康民却再也不能看它们一眼了。
自述与秦俑相遇三生有幸
5月16日晚9时30分,赵康民老师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在他曾长时间任职的临潼博物馆里,陈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厘米厚的赵康民老师的手稿,其中他这样描述自己与秦俑的缘分。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一个基层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学地发现、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秦俑一号坑,揭开了这个庞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国军阵的秘密,可谓三生有幸……”
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笔记,仿佛还带着他生前严于治学、探究历史的气质。看着这些手稿,梁方心情复杂,“老馆长再也看不到这些文字变成铅字了,这都是他穷尽毕生所学撰写的文字。”在梁方的记忆中,老人去世前一个多月,还到博物馆来抄新收的唐代石碑上的文字,他与文物可谓相伴终生。
如今在临潼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第一组展品就是4件兵马俑,临潼博物馆馆长牛江涛介绍,其中3件轻装武士俑就是当年打井时拉回来的残片,被赵馆长亲手修复的第一批出土兵马俑。
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远的这个区级博物馆里,藏着第一批出土的兵马俑,他们是世界奇迹的索引。
三天粘起两个武士俑
“‘老赵,你赶快来,西杨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头还大,还有铜箭头和铅砖等。’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又惊又喜,凭着铜箭头和铅砖,我当即武断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于是我立即对副馆长王进成和丁耀祖说:‘快走……’”
在赵康民留下的手稿中,他如此描述听到“瓦人”出土后就已经做了大致的判断。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并非“武断”,而是相当准确。
初见兵马俑的场面,赵康民是这样记载的:“杨培彦(打井的农民)领我们看完出土的秦砖,又领我们到了井边看现场,现场一片狼藉,残俑横七竖八,柿树上架着俑头;麦田旁立着残俑,戴着破草帽吓麻雀;红烧土上立着残俑,俑前香烟袅袅,残烛在燃烧,纸灰遍地……”
后来这些被当地村民当做“瓦盆爷”的东西,被清理现场后,装上三辆架子车,送到了临潼县文化馆。赵康民当晚就把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茬口。随后用环氧树脂胶粘接,残缺处用石膏填补,连续三天,终于粘起两个武士俑。
他为“瓦人”命名“秦代武士俑”
时任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临潼探亲期间,看到了赵康民修复的兵马俑,后来写成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况反映,交给《人民日报》内参,随即引起了中央领导重视。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赵康民与袁仲一、屈鸿钧、崔汉林等人成为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牛江涛说:“秦俑的价值是赵馆长经过一番研究后认识到的,赵馆长将收集到的破碎瓦片进行拼对,修复了第一尊秦俑,还给它命名‘秦代武士俑’,‘秦俑’一词就是从这演化而来的。”
年事已高时仍研究著书
已经退休多年的李美侠是临潼博物馆此前的陈列部主任,彼时赵康民是馆长。他们一起共事了20多年,于2000年左右先后退休。
赵康民离世的消息,让李美侠很难受,她说:“我现在还时常能想起来赵馆长一个人蹲在文物库房中,面对上千片陶片拼对、修复陶马的样子。3个多月时间,他一蹲就是一上午,有时候给他拿个凳子,他也不坐,好像和文物在一起,他就进入了忘我状态。”
说起自己敬仰的老师,李美侠眼睛湿润了,“他真是一个把生命交给了考古的人。”在李美侠的记忆中,精瘦的赵康民最常吃的午饭是馒头夹生辣子,如果有时间他会切上一点咸菜一起夹在馒头里。在生活上,赵康民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考古、研究以及和他生命交织在一起的“秦俑”。
采访时,好几位临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手机中都有赵康民的照片,有之前的考古工作照、有后来伏案写作的、也有老年在博物馆的。在大家的印象中,赵康民在文博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以博物馆为家,以考古工作为事业。虽年事已高,但仍牵挂着临潼博物馆的发展,孜孜不倦地研究著书。
一生追逐历史的脚印
今年4月,梁方曾接到赵康民的电话,让她去家里拿本书,那是老人为自己一生的考古生涯做的庄严总结。
在梁方拿到的,赵康民编著《考古生涯》的扉页上,82岁的老人写道:“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归……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梁方说她从字里行间能读懂老馆长对考古的情谊。
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赵康民参与姜寨遗址考古发现、西周第一器利簋的发掘、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唐华清宫御汤遗址的发掘,以及唐庆山寺舍利塔地宫发掘的文字记录,还收录了数十篇老人的研究文章。现在梁方只能拿着这本书去和老人“对话”了,她说:“参加追悼会那天,我泪流不止,老师走了,先生走了!”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官网上,记者看到5月24日,官网发布“深切缅怀赵康民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赵康民不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发现和认识秦兵马俑的人,同时也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拓荒者之一。
牛江涛说,老人弥留之际曾嘱咐家人,身后事不要大操大办。李美侠说:“这是赵馆长的风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一生追逐历史的脚印。”
首席记者 张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