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创拍了四年没拿工资 央视这部纪录片口碑炸裂!

2018年06月20日 08:50: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0日电(袁秀月)“这是一座悬崖上的宫殿,三面环水,一面衔山。传说中,这里埋藏着无数的宝藏,但有一天,它却突然消失。”

  宫殿、宝藏、探险,这仿佛是从最流行的盗墓小说中摘录出来的情节。

  然而事实上,它却与盗墓完全相反,而是出自央视的一部考古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没有大投资,没有一个大腕,演员还得工作人员客串,最要命的是,从筹备到后期花了四年,而成片仅有两集,每集52分钟。

  跟考古一样,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片子凭借精良的制作,获得不少“自来水”,豆瓣评分达到了8.6分。有网友评价“不悬疑,不鸡汤,不励志”。

  还有的人“眼睛毒”,看出片子里的服装和兵器不一般,从衣服、首饰到盔甲、兵器,都是“神级还原”。

  这部片子究竟讲了什么?带着这种好奇心,记者刷完了《土司遗城海龙屯》。

  本片的主角是海龙屯,它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的龙岩山巅上,是一个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的城堡。

  北、东、南三面临水,全是绝壁,仅有一条巨大的人工天梯通往山顶。

  围墙之外,有铁柱关、飞龙关、朝天关、万安关等多个关隘,围墙之内,则有老王宫、新王宫等与深山气质不符的“豪华宫殿”。

  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没错,这是西南地区抵御外敌的防御工事。

  那么,究竟是谁建造了这么大规模的海龙屯?

  前两年,贵州遵义一带盗墓猖獗,而在海龙屯四周,就发现了多个被盗的高规格墓葬。据称,海龙屯是奇珍异宝的埋藏地。一切都表明着,它的主人有着不一般的过往。

  随着考古人员的挖掘和摄制组的镜头,一个家族700多年的历史被缓缓揭开。

  土司是古代边疆的一种官职,通常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而播州杨氏土司则是最特别的一个(遵义古称播州),从唐朝中期到万历年间,杨氏家族曾盘踞播州地区长达724年。

  纪录片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就是杨氏第14代子孙——杨价的墓。杨价是南宋时期抗蒙名将,曾多次率兵击败蒙古大军,后还获封“威灵英烈侯”。

  其子杨文正是主张建造海龙屯的人,他曾给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献上“保蜀三策”,为的就是防止蒙古军南下,而其“中策”就是建造海龙屯。

  杨文召集两位名士,用了十一年的时间修建了从川北到川南的一系列山城寨堡。

  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结,到明万历年间,杨氏家族与明王朝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1599年,在被勘问、革职、次子去世之后,杨氏30世子孙杨应龙起兵反明。明王朝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攻,于次年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史称“平播之役”。

  兵败之后,杨应龙自缢,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也宣告终结。这座曾让蒙古兵望而却步的巨石堡垒——海龙屯,也在这一战役中轰然倒塌。

  “眼见你起高楼,眼见你楼塌了。”

  不少人像记者一样看得意犹未尽,刷完全片后,记者忍不住找到了《土司遗城海龙屯》剧组,跟他们聊了聊。

  与大多数纪录片不同,这部片子的开始有些乌龙。2012年,导演石姝丽从韩国延世大学电影专业研究生毕业回国,打算拍摄一部玄幻穿越剧《月隐传奇》,讲述的是一个纪录片剧组所遇到的匪夷所思的历险故事。

  在创作剧本时,她偶然看到了一则关于土司墓出土文物的新闻,在贵州的十万大山之中竟然有这种规模的墓葬出现,她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就跟进了海龙屯。

  只是,纪录片拍摄的时间漫长,“一不小心就耗费了四年光阴”,原先要拍的玄幻剧也搁置一旁,而是认认真真拍摄了《土司遗城海龙屯》。

  由于《土司遗城海龙屯》最开始的立项并不是这个规模,因此预算经费也比一般纪录片要低很多。为什么片子只有两集,也跟经费不足有关系,不过他们也表示,虽然只有两集,但镜头量巨大,并没有因此而压缩质量。

  剧组人也不多,固定的只有五六个人。除了本职工作,还要客串角色。在片中,杨应龙一角就由执行制片张先童扮演,次子杨国栋则由摄影师韩通扮演。

  为了能够拍完,主创团队不拿工资,其余成员则降低薪酬,其余的钱主要花在服装道具,以及工作人员的差旅上。张先童还自己提出,一天五十元片酬,同时还要兼职当司机。

  在这种情况下,石姝丽做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的决定,那就是自己复原片中的服装道具。相比租借服装道具,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大的人力。

  因为“好奇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石姝丽决定亲手去实现它。她花了一年时间去查阅大量资料,还好之后有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一些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复原的专业人士也加入其中,一起完成了这份工作。

  剧中出现的部分常服,比如长子杨朝栋所穿的罩甲,就是石姝丽购买布料并设计的款式。武器则是依据古画古图纸进行的仿制,也是她提供的图纸。

  只有年轻人才敢这么干。在剧组中,除了石姝丽和摄影指导李品是80后,其他成员都很年轻,很多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的是在校学生,最小的才19岁。

  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顾不上吃饭,只能吃压缩饼干,顾不上睡觉,就拍到哪儿睡到哪儿。

  不过,最大的困难还不是条件艰苦,而是演员。一开始说要拍摄历史纪录片,很多群演都觉得有趣,但拍着拍着发现,这件事不仅没趣,还很辛苦。

  有的中途就穿着服装离开了。有的开始玩起了道具,比如用矛来敲盾,想测试哪个更厉害,很多头盔还被砸凹陷进去了。

  工作人员只好耐心跟他们解释,这不是单纯的道具,每一件都是学者们倾注了心血的历史鉴证,希望大家爱惜。

  大多数群演对此也能够理解,有个小哥不小心把剧组定制的倭刀敲断了,主创们心疼得不得了。他自己不好意思,于是偷偷地拿去焊接,后来,每次拍戏他都是最认真的,攻城也冲在第一个。

  虽然由好奇心起头,但四年拍下来,主创们也对这段历史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对考古工作者的付出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很多人看纪录片会要求它很详细,前因后果必须有交代,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历史是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慢慢刷出来的。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个真相,可能考古者要刷上一生。”石姝丽说。

  怎么能拍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导演石姝丽最有感触,她说,最重要的是舍得花时间,“考古学者刷十年,纪录片跟着走十年”。

  好的纪录片都是拿创作者的青春换来的,然而这些青春的付出可能连一台普通的家用车都换不来。

  但是,你能说它不值钱吗?它记录下来的是一个民族记忆传承的根脉。

  事情总得有人做,这样,我们的子孙才会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来又要到哪里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