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信仰之炬——追记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新华社长春6月25日电 题:高擎信仰之炬——追记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新华社记者郎秋红、李双溪
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悉心听取学生谈学习心得,谆谆教诲学生……92岁的郑德荣将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后一息。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用一生高擎信仰之炬。
“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郑德荣1926年出生于吉林延吉。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他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短训班学习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被深深吸引。1952年从东北师大毕业留校后,从事党史研究教学,从此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结缘,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东北师范大学于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曾评价:“郑德荣的著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他的思考与研究总是与时代同步。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后,又专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老师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郑德荣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占仁说,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治学严谨。他常说,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要彻底,必须靠科学的建构和阐述,靠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说话。
作为党史研究的大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以权威压人。郑德荣的学生,上至“50后”下至“90后”;他宣讲的对象,既有党的高级领导也有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人入脑入心。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考虑他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郑德荣不同意,依然定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去年11月,郑德荣面向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报告,全程2个多小时,充满激情,声如洪钟。“结束时已是汗流浃背,但依然拉着我的手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刘强回忆。
“永久奋斗”
郑德荣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研究内化成他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铸就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曾主管招生工作,个别领导给他打招呼,让他招生时“网开一面”,被他一口回绝。
郑德荣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他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
郑德荣60岁时曾立下“宏愿”,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培养了49名博士生,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
王占仁回忆,郑德荣生前爱用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教育学生“永久奋斗”,他表示:“老师真正做到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