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创新提升城市品质(美丽中国)

2018年06月27日 08:58: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意设计是新时代建设的新动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美术院校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广州美术学院一直秉承“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立足珠三角这片沃土,与东莞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将文化创意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城市转型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引进学科建设之中,以问题设课题,以课题设项目,以项目组团队,带团队出成果。校地双方协同创新,为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建设展开新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新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实施外向型带动战略,使这个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农业县城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同时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东莞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实践具有东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招才引智,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破解创新资源不足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东莞积极吸引国内相关高校院所来莞合作,建设30余个新型研发机构。2015年,广州美术学院与东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与东莞之前建设的众多理工类新型研发机构不同,这是国内首个由高等美术学府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科、人才优势,汇聚并带动国内外艺术院校的创新创意资源落地东莞,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创意支撑。

  文化创意如何全面融入东莞这个“国际制造名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而富有挑战的课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东莞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城市品质、文化和公众素质的转型升级。单靠某一学科、某一团队,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需要打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藩篱,以协同创新的胸怀和机制,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创意的动能。

  两年来,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与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广州市岭南文化创意动漫研究基地等机构紧密合作,围绕“美丽乡村”“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三大主题开展20余个协同创新合作课题,助力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公众文化艺术素质提高,成果丰硕。

  人文荟萃新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莞水乡无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战场”之一。总面积5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的东莞水乡,是珠江东岸唯一的岭南水乡。2012年起,东莞市积极谋划以经济区概念推进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定位成为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首个落户东莞水乡地区的文化创意类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认真梳理东莞水乡文脉,积极参与对东莞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升级改造,通过具体艺术手段,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提升和重要景观创作。同时,挖掘东莞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旧城改造和旧村整治,开展东莞特色宜居环境规划研究,改善古镇古村环境,将文化创意与生态宜居城镇建设深度融合。

  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吴卫光教授亲自率领建筑、历史、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团队,选择东莞万江水乡村落的更新改造利用为专题,以水蛇涌社区的旧厂房业态与村居故事为出发点,将旧厂房与河涌改造作为切入点,把地域文化传统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对社区场地进行修复与更新。在拆与留之间,该团队尽量利用原生材料进行改造:用当地竹子,对原生建筑进行加固和嫁接,延续出新的可用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与本土性;把旧建筑变换为休闲民宿,为城市游客提供短期旅游居所;考虑乡村老人与儿童的需求,将围绕参天大树而建的露天图书馆设计成一座可围坐、可攀爬的“宫殿”……尊重古村的历史情感,延展工业的文化厚度,以“微介入”“微改造”的方式唤醒、激发水乡村落源源不绝的内在活力,为市民展现了水乡建设的美丽蓝图。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教授率领团队所设计的《时间中的岭南村落》,将中国园林精神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将自然景观融入艺术景观创作。他们用金属框架搭建一系列岭南民居,其间种上紫荆、杜鹃、桃花,随着四时更替,树木发芽、开花、落叶、枯萎……不断循环往复,如同一件“不断生长的建筑”。

  在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科带头人、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齐喆教授,致力于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景观规划,完成了20多幅不同材料的壁画创作。他带领团队通过挖掘东莞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结合东莞地铁二号线每一个站点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紧跟现代审美思潮的转变,将东莞优秀的文化脉络与现代审美格调进行有机结合,东莞龙舟、千角灯、岭南镬耳屋、市花玉兰花、茶山公仔、东莞美食、老字号老招牌……东莞的城市一景或古村一隅,以多元创新的艺术形式与市民近距离接触,铁笔生花,地铁沿线站点成为东莞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紧密交融的“美术馆”。

  文化是现代生态都市建设和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城市、乡村的名片与灵魂。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两年来,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设立“非遗联合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教摄影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劳业辛教授,围绕东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选取有价值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利用数字化影像技术,通过摄影、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等数字影像方式进行创作,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记录、传承与推广,令新生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传播的生力军。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是《诗经·小雅·斯干》里的一句诗,诗句中的“莞”,便是指用东莞特产莞草制成的草席。莞草的种植和编织技艺曾流传千年,如今却仅在东莞老一辈的脑海中留下些许记忆,甚至陷入“无草无人”的困境。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张欣琦、梁洛文团队,重拾这一古老技艺进行再设计和编织生产。一根根看起来干瘪的莞草,在设计团队的手中蜕变成时尚的灯具、茶几、屏风等各式创意家具饰品,让看到这些莞草文创产品的市民都不禁惊叹,“这样的莞草我也想拥有”。

  人才聚集新动能

  美丽城市,需要更多懂得“美”的建设者和文化消费者。如果公众的文化艺术素质、生态文明素质不提高,产业升级就不能持久,城市发展的后劲也势必不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从成立伊始,便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融共创。研究院发起并承办“东莞创意设计活动周”,主办“东莞龙舟文化创意节”,发起成立“东莞城市品牌创新中心”,协办非遗进校园、东莞文化创新学堂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创意活动,既有国内外创意大师坐而论道,也有创意集市、亲子活动、艺术工作坊、展览导览等诸多接地气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创新品质,而且满足了大众爱美、学美、审美的强烈需求,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创意融入美丽乡村、魅力城市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能提升城市对高端产业和人力的吸引力。2016年,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承办“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共有703所高校1.9万余名大学生约2.6万件作品参加大赛。通过大赛,众多优秀新锐设计师来到东莞,了解东莞,发现东莞“不一样的精彩”,也更加喜欢这个魅力小城。为了促进更多优秀工业设计成果与东莞制造业紧密结合,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与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东莞市产权交易中心、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松山湖创新要素配置中心”,在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下建设“工业设计资源整合平台”,与广东省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为东莞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诊断服务……这一系列举措,对推动工业设计与东莞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东莞,是东莞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求,也为师生提供了鲜活课题和实践平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两年来,广州美术学院近80位教授、副教授带领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扎根东莞,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制教学”转变为“课题制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被正式立项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可以预期,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平台将聚集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东莞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带来文化创意的新动能,为建设美丽东莞、提升城市品质带来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4日 12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