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

2018年08月16日 13:35:00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引领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

  【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报道】

  这是一个爱书人的节日——每年8月,无论骄阳似火,还是狂风暴雨,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都盼着上海书展。在这个节日般的活动中,书与人相遇,城与书共鸣。

  这是一个做书人的节日——每年8月,全国各地的出版人、从业者因为书展会聚上海,首发新的书籍,探寻书业未来。

  15日清晨,当第一名读者踏入上海展览中心,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正式拉开帷幕。自2004年创办以来,历经15年发展,上海书展已从当初的区域性书展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1、书展是码头,千种书籍从此启航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文字世界与非文字世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书海就意味着要有非常多的书,单独的一本书只有在与其他书放在一起时才有意义,因为它们之间总是有着前后联系。我们的文明建立在万千书籍的多样性上,只有像一只彩蝶从各种语言、对立与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样,不断在各种书页中游走追寻,才能发现真理。

  好的书展,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能力,让书籍汇聚成海洋,让自身成为各出版企业首发新书的平台。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介绍,自2008年上海书展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以来,“首发机制”成为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经过10年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内大社、名社、强社以8月为节点制作重点书籍,将书展作为新书首发的重要平台。2018上海书展,预计有全国各地出版社首发新书数千种,书展组织方精选出500种首发图书和200场首发活动重点推介。

  新发书籍中,既有《中国美学全史》《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大国厚土: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复兴》《唐诗求是》《宋代绘画发展史》《琴赏牡丹》等彰显中华文化的精品,也有《世界政治中的文明》《英美文明与其不满者》《棉的全球史》等反映全球文明的力作;既有《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归有光全集》《章太炎全集》《涵芬楼烬余书录》等梳理传统文脉的新书,也有《全球航空业》《未来架构师》等探寻当代文明的著作。

  此次书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织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东方出版中心等23家出版单位,精心遴选5000余种畅销书和常销书,千余种新书和600余种重点图书参展。《读懂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等主题出版物,将以出版这一形式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为上海出版文化的主力军,世纪出版集团集结所属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12家直属出版单位和朵云轩集团,推出1600余种新书,除《新时代大视野》《中国经济学大纲》《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等主题书籍外,还重点推出《上海六千年》《上海工匠》《江南城镇通史》等反映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城市书香根脉的书籍。

  “‘引领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一直是上海书展的积极追求,书展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头戏,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建设——源头重在促进各家出版社发挥原创力,书展就是码头,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徐炯说。

  2、“吾道不孤”,共享读书之美

  “读书是人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发展智力、提升能力、孕育精神、修养道德的最根本途径。对现代人类来说,读书过程就是代际智慧传递和精神发育的赓续、升华、再创造的过程。很多参会者反映,到上海书展是真的享受读书之美。”作为一名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老兵和全民读书活动的倡导者,上海书展组织的活动给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4日晚举办的2018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上,英国作家凯瑟琳·莫里斯、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日本作家吉井忍、波兰作家伊莎贝拉·卡鲁塔、墨西哥作家阿尔瓦罗·恩里克、智利作家保丽娜·弗洛雷斯,与来自中国的作家何建明、陈福民、陈丹燕、万之、梁鸿、田原、孟繁华等人,从人类先贤的足迹与文学作品出发,共同探讨“旅行的意义”。

  在15日正式开放的展馆中,序馆以“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为主题,集中展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主题图书,包括目前已出版的30余种中外文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和新近出版的10余种总书记著述,同时展示去年以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上海图书奖的精品力作,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近出版的优秀图书。

  “无论这个时代在怎样变化,有多少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在致力于寻找既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又富于设计形式感的书籍,努力给读者提供一些温暖的东西。”在书展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2017—2018”获奖作品展暨“中国最美的书”展览上,“中国最美的书”评委、设计师吕敬人这样告诉记者。

  而展览上,运用皱纹布面设计表现时光流逝之感的汪曾祺旧作《梦故乡》,运用传统拓片形式表现古代碑帖妙处的《墨香书条石》,运用印章和档案形式本色印刷出来的《农耕档案》,以及封面与正文全部手写的《给你写信》等20部书籍,是上海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呈现给读者的一份礼物。

  “获得2017‘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园冶注释》,同时也获得了2018‘世界最美的书’银奖,表明中国的书籍设计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本书既有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形式,又采用了德国古腾堡的印刷技艺,这说明传统和现代的对话、西方和东方的交流,才是国际设计艺术不断进步的关键。”2017“中国最美的书”颁奖仪式上,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代总领事施可雅(Ms.Claudia Spahl)的评价,点出了上海书展与国际文化主动融合、相互辉映的气质。

  一个已经诞生了15年的书展,如何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今年上海书展,长三角出版合作是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在长三角一体化出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新闻出版(版权)局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出版和版权发展的框架协议》,协议规定,深化出版事业交流合作,加快构建长三角出版高地,共同打造传世精品。

  徐炯告诉记者,今年上海书展的活动数量达到了1150场,主会场有657场活动,两个数字都再创新高。但他同时强调,经过15年的积淀,数字已不是上海书展的追求,观众人数固然重要,销售码洋固然重要,热闹之下,吸引多少高质量图书,推动多少高质量阅读,显然更重要。

  “读书说到底是一件孤单的事情,当你发现有人也在读你喜欢的书,会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欣欣然。很多作者也如此,在书展遇见‘懂得’自己的读者,因此喜欢上海书展。”在徐炯眼中,优秀的、真诚的、可爱的读者,是上海书展的最大财富。

  3、阅读,滋养一座城市的气质

  回顾上海书展15年,徐炯认为,上海书展成功的重要基础在于上海这座城市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展会和一座城市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上海书展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座城市的丰厚土壤,而阅读又在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气质。

  如今在上海,常态化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每个周末都有上百场活动,阅读活动已成为实体书店的“标配”。今年的上海书展首次把分会场增加到100个,这也是实体书店回暖的一个强烈信号。

  在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内,有一栋保留非常完整的徽派建筑“明代高房”,经过精心设计,变身“朵云书院”。6月26日,这座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松江区共同打造的新型多元文化空间正式对外开放,上架图书主要涵盖文史、书画、古籍等领域。书店陈列的徐光启所著的六十卷本《农政全书》、徐献忠七卷本《六朝声偶集》,无不诉说着上海的历史底蕴。

  在浦东新区,今年5月启动的文化体验项目“陆家嘴读书会”,除举办系列读书讲座之外,还在线上建立阅读社群,打造社交平台,运用成熟的文化沙龙运营方式为市民服务。

  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保持开放进取的心态,常为新、善为新,上海书展始终秉持这一特质。一些新的阅读形式得以进入书展,喜马拉雅电台、蜻蜓FM等推出的有声读物在书展出现,业内最新技术的应用也陆续亮相书展,各种“新零售”技术和形态与读者亲密接触。比如新华传媒推出的上海书展云会场,在这一平台上可以查询书展现场信息,选定图书后在云会场下单买书。徐炯说:“B2C模式是书业展会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上海书展从创办开始就选定了这一方向。我们要紧紧追上读书的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读者体验。”

  徐炯认为,眼下各种文化产品争奇斗艳,出现了很多新的传播方式,它们互为补充,都是对阅读世界的一种呈现,上海书展从不排斥新事物,始终乐见其成,敞开胸怀。但不管传播方式和载体如何变化,阅读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础。上海书展在紧跟读者兴趣与需求的同时,作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要营造好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书香氛围,努力让阅读在这座城市的声音更响亮,音色更丰富。

  (本报记者 颜维琦 韩寒 本报通讯员 黎子承)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