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牌民营书店坚守三十载 不断改变寻转机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8日电 题:内蒙古老牌民营书店坚守三十载 不断改变寻转机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沿着内蒙古大学北校区往东走500米,路南侧赫然可见“中山书店”四个大字,但在繁华的街市中,这家书店极容易被忽略。
1984年,24岁的王晓宁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开了这家书店。因为合伙人中有民革背景,所以书店起名为中山书店。
“之后民革的朋友退出经营,就成为了我一个人的书店。”王晓宁说。
由于周边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该书店甫一面世,即受到学子青睐。
当初还是在校学生的王阔海回忆说:“那时要想找一本紧俏书,需要和店里的工作人员提前预约才能买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读书热”涌动全国,王晓宁和他的中山书店亦声誉日隆,培养了一批忠实顾客。
然而,在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纸质书销量大降,王晓宁决定多条腿走路,保住中山书店这块牌子。
危机再一次来临,是在2012年前后。
“电子书、网购严重夺走了传统实体书店的顾客源以及现金流,各国关闭书店的消息不绝于耳。”王晓宁对记者说:“这是最难挺的。”
尽管看起来比较难,但在2012年,王晓宁还是通过在北京与多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少儿图书度过难关,并由此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民营书店坚守者。
“我把在出版上挣到的钱,贴补到中山书店的日常运营中,刚好能维持住书店的日常经营。”
这只是王晓宁保住中山书店这块牌子的其中一招,为了应对房租、水电费用、人员工资的逐年提升,王晓宁还将原来的上下两层书店改为只租一层。为了吸引客源,他在这一层中还添加了音像制品、枸杞专卖等内容。
该店现在的合伙人梁洪静对记者透露,这样的改变至少在短期内能够确保书店持续运营。
对于书店未来,王晓宁打算借鉴国外社区书店模式,他说:“书店不仅仅是卖书一种功能,未来可以尝试进行文化沙龙活动、举办一些图书选题策划活动,把书店打造成一种集创作、阅读、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顾客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空间。”
近年来,中国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但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近年来电子书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
在王晓宁看来,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加上政府对民营书店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因此民营书店重回昔日荣光并非遥不可及。为了保住中山书店这块牌子,他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才能迎来转机。(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