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志洪:一个人和一个团的六十年

2018年09月21日 08:43:00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宁夏话剧团新剧目下乡巡演即将开始,王志洪又开始忙碌起来。道具、布景的制作进度,大篷车的维护保养情况,这些都是王志洪在演出前必须要操心的事儿。年近八旬的他,虽然已经离休多年,但一直被单位返聘担任剧团副团长,负责剧院的日常演出和剧本创作工作。

  1964年10月27日,从北京向西开出的列车上,26张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60班学生。王志洪清楚地记得,他们当时兴高采烈地高唱着“年轻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来到了宁夏。

  宁夏话剧团成立于1958年,王志洪来的时候话剧团才刚刚有了自己的排练厅。尽管条件依然艰苦,但是对这些远道而来支援宁夏建设的年轻艺术人才,话剧团很是尊重和重视。按照当时的要求,休整一个月以后,他们到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这对王志洪后来50多年的话剧创作扎根泥土、挖掘生活,产生了本质的影响。“我们来了以后,就在农村劳动了一年,后来就跟着搞社教,之后就留下排戏。”

  1965年的夏天,由王志洪和他的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话剧,开始出现在银川的舞台上。话剧《金梁玉柱》《女飞行员》《豹子湾战斗》纷纷诞生,并且参加了1965年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当时的银川话剧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红火的演出,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话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低迷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逐渐发生变革,一幕幕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剧,才又陆续登上了银川的舞台。已近不惑之年的王志洪,也开始从演员逐渐转为编剧导演。他说:“《霓虹灯下的哨兵》《年轻一代》《曙光》等等一大批戏,那会儿万人空巷,争看话剧,作为演员觉得特神圣。”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化,文艺团体的经营,也开始由国家拨款逐渐走向自负盈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和电影业再度繁荣,大众的兴趣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跟大多数文艺团体一样,宁夏话剧团开始遭遇经营上的危机。

  “《曙光》这戏是1980年编排的,是当年的献礼剧目,本来我们觉得这戏挺棒的,肯定能演很多场。结果到了第四场戏就卖不出票了。”《曙光》这部戏并没有让王志洪和话剧团的演员们看到真正的曙光,宁夏话剧出路在哪里?这成为萦绕在王志洪心中的一个难题。

  1984年整个冬天,王志洪和他的同事们把自己封闭在固原。回到他曾经劳动生活过一年的地方,再次扎在泥土里、混在老百姓当中,希望为陷入困境的话剧团找到一条新的灵感。

  1984年12月26日,宁夏话剧团创作的第一部农村题材话剧《庄稼汉》,接受了40多位农民评委评审并得到认可。演出成功后,王志洪和演员们激动得抱头痛哭。

  来自于老百姓真实生活和情感的一部话剧获得成功,让王志洪深有感触。1985年10月,一辆拉着演员和全部家当,还能当流动舞台的“大篷车”开始奔驰在乡间田野上。王志洪的妻子由小辛说,她到现在依然记得在固原西吉县的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当地孩子拉着他们的手不让走。由小辛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当地人喜欢他们的演出,难受是因为感觉当地人太缺少文化生活。

  王志洪始终坚持演出的时间地点由观众定,观众说在哪儿演,大篷车就开到哪儿,观众说几点演就几点演。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学校操场、工厂车间等不同地方都出现过大篷车的身影。

  30多年来,大篷车行走了80多万公里,跑遍了宁夏所有的乡村,跑遍了无数的沟沟坎坎,演出了8000多场。

  2017年,宁夏话剧团创排新剧目《闽宁镇的移民之歌》,今年正在创作另一部反映自治区扶贫的话剧《风景这边独好》,77岁的王志洪亲自担任这部话剧的剧本创作。这是他对第二故乡的又一次致敬。

  “如果说我这辈子确实为老百姓做了点事儿的话,是宁夏这块儿福地成就了我,是宁夏的老百姓成就了我。”王志洪说,人生的舞台迟早会谢幕,但“大篷车”永远在路上。

  (央视网、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社教专题中心 联合出品 编导/ 柳俏怡、张恪忞 摄像/ 李江波 后期/ 马楠、甄涛)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