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台就列出的那些书单原来他真的都读过了
一上台就列出的那些书单原来他真的都读过了
去年,杨乐轩凭借《没有窗的房间》一文获奖。那次决赛现场作文,是由余华命题,《我是谁》和《房子》两个题目,二选一。“我当时选了《房子》。”杨乐轩回忆,“评委们可能觉得我这篇《没有窗的房子》的主题有点特别,是犹太人在二战中的经历,发生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具体是讲一个囚犯在集中营的思考。”
现场作文,怎么会想到写这个比较冷门的主题?“因为当时我对二战集中营这一题材很着迷,看了大量相关书籍。”杨乐轩告诉参与分享会的同学,“我从一个叫普里莫·莱维的作家入手了解,他是一名意大利的犹太知识分子,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内容应该是可靠的,文笔也非常犀利尖锐。”
另一个灵感来源,则是一本画作——《像自由一样美丽》。“这本书是我初一时看的,是集中营儿童的画作和诗作合辑。这本书讲的是特莱津集中营的故事,这个集中营不像奥斯维辛那么残酷,但还是在一个很严苛的环境之中。孩童们在困境中,用诗歌和绘画描述看到的自由与希望,非常感人。”这本书激发了杨乐轩的好奇心,和探索真相的热情,主动去了解那些发生在集中营的故事,所以后来自然而然就写出了此类主题的文章。
杨乐轩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作就是把想法转化成文字,再呈现给别人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表达的过程,让他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他没有刻意练习过写作,纯粹兴趣使然,想写就写。平时他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不是流水账形式的记录,而是把各个方面进行汇总。
杨乐轩喜欢看书,小时候和同龄人一样看儿童文学,但从初中起,阅读书目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赛尔努达、卡夫卡和王尔德是他初中时最喜欢的作家,“赛尔努达是西班牙诗人和小说家,他的散文集《奥克诺斯》对我的写作风格有一定影响。”现在,他最喜欢的作家是马尔克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最近他还在读卡夫卡的《城堡》和乔伊斯的《都柏林人》。
在杨乐轩看来,广博的阅读量是写作的基础,不管是作家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写作方式,阅读可以帮助挖掘自身写作特点。挖掘过程中,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就得建立在大量阅读上。“写作是从质变到量变的,所以阅读是写作基础,再往上一个层面,就是多练笔培养自身风格。”
作为历届获奖选手,他给今年参赛选手的建议是:记住一定不要保存实力,因为强手太多!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