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郑愁予:在武汉,我是精神上的归人
“我人生的第一首诗是在武汉写的,也发表于武汉,我会讲武汉话,在武汉,我不是过客,是精神上的归人。”20日,中国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出现在2018武汉诗歌节“诗人面对面专场”,面对热情的武汉观众,郑愁予讲起了武汉话,并表示在处女作《爬上汉口》发表近七十载之后,正在酝酿创作新诗《登上汉口》。
郑愁予的武汉情缘源于1948年,他和母亲坐船到武汉。当陈旧的江轮历尽艰险抵达武汉时,江面深水码头停的都是洋船,他们的船却不被允许靠近,要想上岸,必须自己爬上去。16岁的少年郑愁予愤怒于“帝国主义的存在”,以笔名“青芦”写下《爬上汉口》,投到当时的《武汉时报》“新诗园地”专刊,很快就发表了。
生逢乱世,郑愁予受自己喜爱的诗人艾青影响,用诗歌写下了很多时代的故事。尽管上大学之前就出版了诗集,考虑到未来的养家糊口,念大学时他主修的是商学,毕业后分到基隆港务局,“我主动要求到码头上工作,比起坐办公室,我更愿意和劳动人民在一起。”这段时间,也是郑愁予创作诗歌最多的时期,并影响了他后来到美国留学时的选择——主修英文诗创作,并在耶鲁大学任教31年,终身与文学结缘。
对于代表作《错误》被误读为情诗,郑愁予再次做了澄清,“这首诗有我母亲的影子,因为父亲是军人,经常离家驻防,其精神源头是唐朝时就有的闺怨诗传统。”说到兴起,他甚至现场吟诵起写《错误》时给自己带来灵感的闺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他认为,《错误》是一个男诗人从女人的视角,用闺怨诗去演绎当代人的情感,“这种诗歌基形是非常珍贵的,只有传统文化深厚的民族才能建立起来。”
郑愁予倡导的古典诗歌美学也受到当天参加“诗人面对面”的年轻读者欢迎。近两个小时的分享后,尽管客串主持人、知名诗人阎志一再强调85岁高龄的郑老需要休息,只给30本书限量签名,读者们仍排起长队等候,他走到哪便有诗迷跟到哪。全程陪同郑愁予来汉的中国台湾诗人颜艾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武汉读者的热情出乎郑老的意料,他还想为武汉写一首《登上汉口》,昨天在机场他还在手机上进行创作。”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