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不忘初心 鉴往知来
中新社昆明11月1日电 题: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不忘初心 鉴往知来
作者 缪超 李晓琳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往长沙,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日,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万江作为新开馆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为海内外参观者讲述着联大历史。当天,恰逢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为此,云南当地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母校生日,97岁的联大外语系校友许渊冲受邀回校,他努力伸直腰杆,拖着缓慢的脚步走进西南联大旧址校门,感慨道,“80年前,我与年轻的杨振宁一同迈入这道门。”
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内,听着22岁万江的讲解,许渊冲也向身旁数名青年学生们回忆起联大往事,“当时,男生宿舍都是茅草顶,一个房间住40个人;教室铁皮做顶,下雨就听不见老师讲课;吃的是‘八宝饭’,有沙子、老鼠屎。”
记者在西南联大旧址内看到,这里仍完整保存一间当年的教室,它的铁皮顶旧迹斑斑,土墙厚而结实,特殊的“火腿椅”密集地面向黑板排列。
当时,西南联大西迁昆明后,云南虽尽力保障学校建设,奈何财力物力有限,校舍建设只能从简,师生生活较为艰苦。
许渊冲说,面对困难,校长梅贻琦有句话: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同一门课可以由两个不同教育思想的老师分别开课,学生们自己选。”许渊冲至今回忆联大的教授们,仍津津乐道,“有教授说,教科书上有的他不讲,别人讲过的他不讲,他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他的新发现新认识。这就是西南联大的教授。”
西南联大在昆明艰苦办学8年间,华罗庚、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在简易校舍里鼎立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
西南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
当时,在战火烽烟的时代背景下,西南联大老师为救亡图存而培养人才,学生为不做亡国奴而奋力学习。
“我们不抗战、不爱国、不救亡是不行的。”另一名老校友回忆,当时西南联大学生参军者众多,印象最深的是写遗书,“从军怕回不来,先给家里写一封遗书,忠孝不能两全,我母亲哭了三天。”
80年转瞬即逝,战火硝烟散尽,西南联大校友均垂垂老矣,而万江等青年学生正生活在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
西南联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希望,中国教育界能借鉴西南联大办学教育经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希望全社会继承发扬西南联大不朽精神和优秀传统。
万江在深切感受西南联大历史之后告诉记者,“时代不断改变,而青年学子的使命却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有时代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热情为报国之志,化报国之志为强国之举。”
近期,云南举行情景剧《联大往事》演出、西南联大博物馆开馆、召开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纪念西南联大。
“新时代”纪念西南联大意义何在?记者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展览叙志中找到答案:不忘初心,鉴往知来。(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