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赋能文化 新时代“文化+”令人期待

2018年12月13日 14:55:00来源:新华网

  12月5日,在2018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文化产业分论坛上,新华网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排行榜”,榜单显示,北京是文化创意指数最高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深圳、上海、东莞。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城市的文化创意指数排行,之所以发布这个排行榜,是因为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文化产业,各个城市也都在发力,但由于文化理论落后、文化政策红利透支等原因,目前文化产业还面临诸多难题。”排行榜发布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排行榜及其内在各项指标的分数,来分析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对发展势头正盛的文化产业,在当天同期举行的“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构建”分论坛上,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众位嘉宾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为文化产业把脉。

  虚拟演出已经大受好评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的思维已经影响到了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这些新技术又在不断地冲击和变革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转型期。“文化产业有了科技的支撑,文化生产的方式、传播的方式和消费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史占中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以VR和AR为例,现在通过技术完全可以搭建一个虚拟的舞台,这不仅可以跨越时空,还可以超越空间,让观众在家里就可以享受文化产品。”他同时补充说:“区块链技术也有望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不可篡改,这一点可以有效保护艺术家的创作品,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史占中的观点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认同。后者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虚拟歌手演唱会,“在上海,就举办过这样一场虚拟歌手的演唱会,现场没有真人,就只是一个投影歌手,这些虚拟演唱大受好评。”陈少峰表示,互联网文化产业一定是大的发展趋势,用科技做文化产业,是现在最流行的。

  来自山东财经大学创意经济研究中心的张凌云也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国外,新科技也开始赋能文化产业,比如好莱坞环球影城里面,有一个体验环节,是让游客在教堂里跟着巫师飞翔,通过科技使游客身临其境,这就是文化创意经济。”张凌云认为,在数字创意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应从文化内容的深度开发、文化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文化创新的不断延伸以及文化科技的广泛应用四方面来深入推进。文化消费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在本次发布的“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排行榜”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中东部省份,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也有城市上榜。“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也不仅仅是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专属。”王齐国在发布报告时也解释道,包括西部地区在内,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消费年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人均绝对值增量223.3元,年均增长率11.53%,文化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1.32%增加到2015年的1.52%,增加了0.2个百分点。

  以电影产业为例,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报收总票房559亿元,而截至11月25日,2018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就已达到了这个数字。“目前我国电影银幕数量已经超过了6万块,可以说,电影发展正在从‘数量’发展阶段走向‘质量’发展阶段,下一阶段,需要高质量发展。”陈少峰说。

  对于该如何高质量发展,陈少峰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现在,大部分电影都是做给18岁到28岁年龄段的人看的,我们不是用文化和艺术去引导他们,而是单纯地迎合他们的趣味;实际上,我们应该做‘通吃型’的电影,让爷爷带着孙子,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去看,只有‘通吃型’的电影才能够走向世界。”他认为,未来文化消费的潜力依然巨大。

  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唐天源看来,文化的确能够拉动内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尤其是新时代的文化产业,我们生产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这些都逐渐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要“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

  文化产业要争取“一鱼永吃”

  文化是一座城市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所在,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这已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让文化产业充分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从而保持生命力,持续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呢?这正是论坛嘉宾讨论的另一重点话题。

  陈少峰认为,在新科技助力的背景之下,我国文化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比如像迪士尼之类的国外主题公园,除了门票之外,所有的其他消费场景都是迪士尼自己的;再比如美国有一个动画电影叫《功夫熊猫》,不仅赚了我们很多钱,接下来它还要在北京的环球影城里打造招牌设施,用我们的文化做我们的生意。反观我们,目前我国文创旅游产品非常单一,基本上都只是门票经济,景区内售卖的产品与景区关系也不大,更别提其他体验式消费场景了。”他以文旅领域为例,表示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不是“一鱼多吃”,而应该是“一鱼永吃”,同时要积极寻找文化商业模式,升级用户体验,适当跨界发展。“新技术加持文化产业,让我们可以做到古今合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有很多灯会,是古人重要的节庆日,如果可以利用新技术,通过灯光秀的形式,让这种文化通过网络弘扬出去,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陈少峰也提出了自己的憧憬和构想。

  王齐国也认为,文化创意和旅游目前还没有有效融合,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我们现在很多旅游经济,还是门票经济的1.0的时代,未来的门票应只是初级的门槛,景区的营收要通过精细化服务来提升,服务是旅游经济的2.0版本,旅游景点的差异性,实际上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如果二者可以融合,不仅旅游产业可以升级,国家的文化创意实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在论坛的圆桌环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书记冯玉臻从管理者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他说:“呼和浩特市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承,我们从政策和投入两方面努力,争取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在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利用各种手段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方的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在群众当中进行传播普及。”

  呼和浩特市在本次发布的排行榜中排名第89名,对此,冯玉臻表示,呼和浩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慢,“所以我们下一步一定要努力,希望各界朋友能够多多支持帮助我们。”透过他这种重视文化产业的态度,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潮已然袭来,不仅是研究学者站台呼吁,更有地方鼎力促成;不仅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热舞”,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争取和回应。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栾相科)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