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西襄垣“传承文脉 留住乡愁” 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2018年12月18日 15:40: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12月14日电 (杨杰英 郭宏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襄垣文化底蕴丰厚,我们有襄垣鼓书、襄垣炕围画、手工布艺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襄垣县发展的精神依托。”14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文化局局长孙波表示,以“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为目标,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北缘,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因公元前455年赵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襄垣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襄垣县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各项工作,非遗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全县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有12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有17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7人,市级23人,襄垣鼓书国家级传承人王俊川大师工作室被省文化厅命名授牌。同时,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非遗体验馆和虒亭乡村文化记忆馆,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持续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襄垣县认真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在全县开展了4次全面普查,共收集整理文字资料百万余字,拍摄图片近万幅,获取20大类近5000余条信息,代表性实物登记13000余件,对6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对发现的濒临消失的襄垣秧歌、鼓书等7个非遗项目,采取了录音、录像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对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进行整理,编撰了《歌者向天——襄垣鼓书瞽师们的口述》,并初步建立了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

  为了留住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襄垣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从采集、编录、存储实现了非遗资料数字化管理。一方面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及年老体弱的传承人进行全面的拍摄、记录,并及时形成档案、建立数据库。

  同时,襄垣县在成立了非遗中心的基础上,对乡村两级文化管理员进行了非遗知识、非遗法律法规培训,共举办非遗培训5次,参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襄垣炕围画、手工布艺等传承人分别赴上海、天津等地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学习。同时,重视非遗保护成果转化,深入开展非遗课题研究。其中,40万字的《炕围画》书稿已由商务印书馆付印。

  “要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需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孙波介绍,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广场活动,扩大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非遗体验馆平台,连续举办四届手工技艺展演展示“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使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弘扬法显文化,与斯里兰卡龙华书院签订了法显文化交流合作意向书,将法显文化打造成知名的襄垣文化品牌。通过精品创作,使非遗保护传承达到了广泛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内重大活动,襄垣秧歌参加了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襄垣鼓书《反菜园》赴天津参加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襄垣炕围画》《襄子老粗布》等非遗项目参加了山西省连续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体搭建、手工绘制的大型《襄垣炕围画》参加了澳门春节年俗展活动。

  目前,襄垣县首先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如:扶持山西襄子老粗布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走原生态纯手工家纺生产之路,对襄子老粗布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

  此外,天下襄手工挂面、善福脊饰制作技艺、西营金工铸造等项目保护单位都自筹资金加大项目保护投入;其次发挥非遗协会和志愿者组织保护作用。通过非遗协会引领作用,吸纳广大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目前,襄垣县已组建了200多支非遗志愿者保护队伍,深入不同群体服务,成为服务非遗保护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襄垣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县人民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襄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波表示。(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