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博物馆开馆 科技让“沉睡”千年文物“活”起来
中新网太原12月18日电 (任丽娜)山西临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18日,承载着整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临汾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有血有肉,都“活”了起来。观众可借助3D全息技术、AR等科技技术,体验陶寺先民生活狩猎、4300年前的古观象台、霸国国王墓地豪葬等“活化”的场景。
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位居山西省第一。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前,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2600年前,晋国称霸之地在临汾;600年前,洪洞“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特别是考古发掘证明的,临汾陶寺遗址即尧帝都城,陶寺文明是主脉的历史传承,书写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有着“最早中国”之称。
临汾博物馆馆长狄跟飞表示,文物承载着传承文明、维系历史的重要作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临汾博物馆致力于科技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梳理文明,解读纹饰、铭文、重点文物、器特用途组合,让文物彰显文化内涵,让文物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临汾博物馆用科学技术手段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最早中国”展厅,用电子沙盘展示陶寺遗址,使游客穿越历史隧道,聆听远古的风声雨声,观看陶寺先民生活狩猎之场景。
用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陶寺古观象台,将4300年前的古观象台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完整呈现出来,在自然、生命、情感、智慧之间建立了一种辽远苍茫的诗情。
此外,临汾博物馆用现代高科技全息展现了霸国墓地的考古现场,霸国国王墓地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引得游客惊叹。
在文物陈展上,临汾博物馆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了“彩陶阵”和“陶鬲墙”等一些矩阵密集形方式,凸显文物资源丰富,以密集排列的器物形式,支撑起观众的审美情趣,让岁月沉淀的文物还原历史的生命感,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对临汾历史文化的主题体验。
在智慧服务上,临汾博物馆引入最现代化的科技服务,设置了自动取票机,开通了手机语音导览,介绍馆内各个时期历史文物,对博物馆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极大地方便了来临旅游的外地游客。同时,开放了手机APP系统,利用系统可直接找到馆内精品文物的准确位置,满足了部分参观游客的游览需求。
2018年9月18日,临汾博物馆开馆试运营短短20天时间内游客量就达到30万人次。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提升,18日正式开馆的临汾博物馆通过展示空间的整理重构、陈列艺术形象的设计和空间色彩的诠释,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充分发挥馆藏文物作用,使文物资源更多的向社会开放。
据狄跟飞介绍,陈展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形成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大板块。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是以这方土地为中心,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依托丰富的出土文物,传承和发展文化特色。
“远古足迹”展示了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重点突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中国”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体现了本初中国、尧都平阳的历史证据。“晋霸春秋”反映了晋国波澜壮阔的霸主雄风。“千秋平阳” 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等。
临汾博物馆造型设计理念源于4300年前“最早中国”中陶寺的古观象台,以“日月交辉”为建筑外观主体,占地面积20亩,共4层,高24米,寓意陶寺古观象台的20个时节,一年四季及陶寺在中国历史上的24个之最。(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