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侨建骑楼获立法保护 条例今起实施
中新网泉州1月1日电 (记者 孙虹)《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1日起正式施行。在中国著名侨乡福建泉州,由海外华侨于上世纪20年代回乡所建的骑楼建筑获立法保护。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凸显出中山路在泉州古城的重要地位,它是泉州近代最繁华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骑楼建筑将泉州传统民居特色和南洋建筑风貌相结合,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保护、传承好骑楼建筑,就是守住古城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明天的希望。”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巍指出,《条例》为骑楼建筑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对接“古城双修(即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对守住城市的“根”与“魂”、提振文化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
曾巍告诉记者,近年来,骑楼建筑出现年久失修、消防隐患、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有的甚至倒塌、烧毁,不仅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全市民众和海外侨亲迫切期盼加强骑楼建筑保护,留住记忆乡愁。”
然而,泉州的骑楼建筑同其他城市的一些历史风貌建筑一样,其保护等级低于文物、历史建筑,且上位法没有明确的保护规定,其他地方也没有保护骑楼建筑比较完整的法规。为此,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探索创制性立法,因地制宜解决泉州本地骑楼建筑保护的特有问题,凸显地方立法特色。
“在采集民意众智、吸收实践智慧和司法经验的同时,把征求意见、调研论证等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做深,为实现良法善治奠定了基础。”曾巍指出,对于中山路骑楼建筑的保护涉及公权和私权,《条例》依法、合情、合理地处理了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和保护社会共享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成为本次立法的关键所在。
“有原住居民生活在其间的活态保护,更能保持骑楼建筑的历史文化生命力和传承影响。”曾巍表示,在长期细致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建设活动不规范是影响骑楼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重要原因。同时,居民群众有改善居住环境的合理需求。
因此,《条例》强调“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促进“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活态传承;同时,《条例》既坚持从严保护的原则,又留有空间,建立分类保护制度,规定对重点保护的骑楼建筑,不得改变原有外貌、主要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饰,对一般保护的,仅要求不得改变原有外貌,使立法更接地气。
此外,《条例》还兼顾骑楼建筑保护与保持街区整体风貌、城市功能提升,以及合理利用等三方面关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让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融入新时代的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骑楼建筑以及街巷内的古建筑、古井古树等真正“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