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绘刻染 生神韵
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
绘刻染 生神韵(非遗年集·剪纸)
新春,燕赵大地。
一场祈福纳祥的色彩大戏又在窗头上演。
张家口市蔚县这个山连村、村连壑的地方,很早就有贴窗花的习俗。近几年,由于对放鞭炮等活动的限制,当地人对年俗的热情也发生了转移,贴窗花较之过去更加兴盛起来。剪纸艺人们用一双手创作出明艳亮丽的作品,彰显深厚的艺术功底,蔚县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周淑英就是其中之一。
“奇怪”的紫牡丹
据史料记载,蔚县剪纸草创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早期的剪纸为单色,不镂空,形象相对古朴、粗拙。后来,为了增加贴在窗户上的透光效果,剪纸艺人开始尝试镂空,使用的色彩也愈加丰富。
上世纪30年代,蔚县剪纸迎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王老赏为代表的民间艺人改进、丰富了剪纸的工具和技法,使得蔚县剪纸从青涩走向了成熟。周淑英的父亲周永明成为王老赏唯一的嫡传弟子。
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周淑英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剪纸。9岁时就能独立完成花卉作品的创作。
尽管年龄尚小,但周淑英极富创新创造精神。传统蔚县剪纸的牡丹花以粉色为主,几乎已成定式。6岁那年,在帮着家里完成订单的过程中,周淑英冒着被呵斥的风险,将一朵牡丹根据自己的感觉染成了紫色,极娇媚且富有灵气。当时,一些配色工人大呼“奇怪”,该“作品”却被顾客夸赞十分“新颖”,并成功卖了出去,传为美谈。
蔚县剪纸历经时光的沉淀和洗礼,如今凝练出了几大主题。花鸟鱼虫占比较大,充满田园趣味。艺人们常将鸳鸯、喜鹊、莲花、牡丹等具有代表意义的动植物灵活组合,表达对幸福的追寻。此外,戏曲人物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蔚县的戏曲剪纸有上百个曲目、上千个人物,人人形态各异,传神而不雷同,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
奇妙的刻与染
蔚县剪纸尽管名为“剪纸”,却不用剪刀。“它实际上是一门刻与染的艺术。”周淑英说。
与传统剪纸单纯“剪”不同,蔚县剪纸的制作过程相当繁复。粗略地说,可以划分为“绘”“刻”“染”3个大的阶段。最初的一步“画样子”,是用铅笔先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绘制整理出清晰的墨线稿。
绘制剪纸稿与绘制普通的画作又不一样,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画中线与面的各种关系,而且要交代清楚哪些线条在刻制时需要剔除,哪些需要保留和连接等等,要有充分的“后续步骤”思维。
蔚县剪纸的“刻”,又叫“开样子”,是用一种艺人自制的小刻刀,根据墨线稿进行刻制和镂空。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刻染结合,常常是“三分刻七分染”,“细靠刀工活靠染”。艺人们早先使用的只有黄、蓝、紫、粉、红5种色彩,根据长期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了“红配绿一台戏”“红配黄喜洋洋”“蓝配紫丑个死”等一系列配色技巧。
周淑英说,早期的蔚县剪纸在刻好稿样后,需要将其置于白纸或黄毛边纸上,用毛巾将纸面打湿,放在小木板上拓实,用油灯或蜡烛的烟进行熏制,把样稿的形状完整清晰地熏印到纸面上,作为刻制时的模子。而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采用晒图或复印等手段代替熏样。
由于是手工染色,数年之后,蔚县剪纸将面临褪色的考验,而这也恰巧成了检验艺人功底的一道工序。普通工人染制的作品,在色彩过渡的区域,褪色后常形成印痕和断带。而周淑英染制的剪纸,褪色前色彩浓烈厚重,给人“火辣辣的感觉”,褪色之后则变得清新淡雅,透亮澄澈,且色彩过渡区域依旧保持自然,令人颇感奇妙。
如今,蔚县当地的剪纸艺人和从业者达上万人,周淑英是唯一一个在中央美院进修学习过的艺人。经过多年不断的钻研、总结和创新,周淑英先后开创出杂染法、铺盖法、雾染法、叠染法、泼墨法、混沌法等多种点染技法,不仅增添了周派剪纸的品种和技巧,也使得蔚县剪纸更加富有神韵。
史自强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