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制琴四十余载 独守匠心盼传承

2019年04月18日 10:35:00来源:西安晚报

 

  走过热闹繁华的老城小巷,穿过都城隍庙的青石板街,一座座隐匿在市井之中的小院出现在眼前。记者顺着门牌号一路找过去,在建华东巷29号找到了一扇陈年斑驳的木门,掀帘出来的是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他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红孝。

  记者跟着刘红孝,顺着楼梯走上去,来到他的工作室,这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阁楼。推开吱哑作响的小门,看到的是刘红孝的工作台,上面满满当当地放着木板、刨、锯、凿等物件。当老人聊起往事,依稀间仿佛看到他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制作乐器,不时有婉转悠扬的二胡声从阁楼的小窗户里飘出,经久不息。

  木匠师傅与制琴师傅

  刘红孝是渭南人,年少时村里生活条件很差,有不少孩子很小就夭折了,孩子能健康成人是当时的父母们最大的期盼,刘红孝的父母也不例外,不准外出是父母对他唯一的要求。刘红孝只能靠学门手艺来实现人生的理想,于是在他17岁时便跟着师傅学木工活,很快就成了一名木匠。

  “当木匠的都会修些东西。”刘红孝说,村里有个戏班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戏班子修二胡,从此就迷上了修琴、做琴。琴修得多了,刘红孝就有了点名气,澄城、蒲城、洛川县剧团的乐器坏了也找他修理,他也就从木匠变成了专业制琴师傅。

  自此,小有名气的刘红孝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2000年,他家里突发变故,儿子患病离世,刘红孝不得不带着老伴和当年仅2岁的孙子,背着为儿子看病欠下的6万多元债务,来到西安谋生。刘红孝经人介绍,在一家乐器店打工,从事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制作与修理。因为手艺好,刘红孝在乐器制作圈子也有了些名气。后来,这家乐器店关门停业,积累了一定顾客群的刘红孝,用定做紫檀木二胡挣来的1000元钱在小学习巷租了个门面,买了设备,开始自立门户制作乐器。

  机器制琴与手工制琴

  “琴杆、琴头、琴桶、琴弓、琴弦....。。每一把琴的部件都要经过挑料、抛料到尺画、推刨等繁琐的制作工艺,需要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去精心制作。”做了四十多年的琴,刘红孝早已成了这一行的专家,对制琴工艺也越来越“挑剔”,机器制琴完全入不了他的眼。“机器一天能做好多把,上漆后也显得好看,但是和手工制的琴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说起琴的品质,刘红孝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手工制作一把琴要先选料,开出琴杆、琴轴、琴筒,再组装在一起安上琴弦、琴弓。琴杆关系到支撑和发音效果,是个重要工序。制作琴杆要划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凹凸弯度要求不一,要用刀子削、刨子推,才能达到弯度要求。最后再经过砂纸打磨,使琴杆表面平滑,才算完成初样。

  “经过手工打磨的琴手感更好,用起来也更‘趁手’。”刘红孝称,手工制琴可以根据人的手掌大小、个子高低量身制作,机器则一个模子从头做到尾,二者的使用感受差异很大。

  无论机器制琴多么发达,在刘红孝看来永远都无法替代手工制作。“木头从开料到选料,最少要隔七八年时间,否则做出来的乐器不是变翘就是变弯。”他说,木料和人一样,每块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顺应着木料的脾性,才能做出“趁手”的乐器来。匠人掌握了木料的性格,再按照传统的制作工序,经过繁琐而细致的制作,才能真正制作出一把出色的琴。

  坚守传统与推陈出新

  “手工制琴虽然出色,但无数道繁琐的工序和对细节的严格考量,还是在机器制琴的低成本面前困住了脚步,也限制了传承。”说起手艺的传承,刘红孝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娃们没人学这,人常说慢工出细活,这是个慢活细活,又赚不了啥钱,年轻娃都去打工了。”虽然十几年中陆续来过一些二胡爱好者拜刘红孝为师,他也收了四个徒弟,但都因为工作太忙没能坚持下来。

  把手艺发扬光大,让悠扬的琴声传向更远的地方,是一代代“守艺人”的夙愿,也是刘红孝的心愿。他希望有接班人能学精这门手艺并将它不断完善创新,将非遗瑰宝传承下去,也将其中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如何让悠扬的琴声余音绕梁?“千中选一、锤炼技艺”是刘红孝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原则,同时他也尝试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没事的时候我经常琢磨,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让乐器发音效果更好。”他尝试着做了一条条的音槽,让杂音都被音槽吸收掉,音色就只剩柔润、浑厚了。“只有认识,才能迷上。”刘红孝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传统乐器,更别说喜欢了。为此,他参与到很多研学计划中,想让更多的孩子领略传统乐器的魅力,让孩子们成为非遗文化的“扩声筒”,以便让文化之声传得更深更远。

  “人传不下去用书传。”刘红孝希望能将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整理成书,这样即使没有传承人,这门技艺也可以祖祖辈辈传下去。一座古城,一条深巷,一间老屋,一位老人,千把胡琴,乐上云霄。这大概就是刘红孝的写照。

  文/ 记者 马相

  图/ 记者 翟小雪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