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好人”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 让“土”戏风靡城乡

2019年04月22日 09:17: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常德4月21日电 题:“中国好人”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 让“土”戏风靡城乡

  作者 刘曼

  “讲起收媳妇,忙得劲直鼓,打肿脸哒充胖子,家底全不顾”“说来真稀奇,新娘是男的,男到女家树新风,新人新风气”……在湖南常德,农村老百姓对这些通俗易懂、贴近乡村生活的常德丝弦、花鼓戏唱词情有独钟、难以割舍。

  赋予它们独特魅力的便是一辈子为农民写戏的国家一级编剧——黄士元。60多年来,黄士元共创作了1000余件花鼓戏、渔鼓、常德丝弦等戏剧曲艺作品,出版专著10本,共计400余万字。记者近日走进黄士元家乡,探寻其一生钟情为农民写戏的感人故事。

  写农民爱看的戏

  黄士元1943年出生在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一个农民家庭,从14岁起开始创作发表文艺作品,他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农村和农民。劳作间歇,农民坐在田埂上聊天,他一边听,一边在工分本的反面记下一个个带泥土味的故事。

  当过生产队长、今年83岁的聂其山是黄士元笔下《嘻队长》的原型。以前两人在一起时爱讲笑话,聂其山没有想到,别人一笑而过,黄士元却把这些生活点滴记录了下来。

  “那年三月桃花开,喜鹊喳喳媒人来。红线一牵两相爱,爱情的种子心里埋……”妙趣横生的唱词令人捧腹。1985年,讴歌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的《嘻队长》被搬上舞台,半年就巡演120多场;之后,《嘻队长》登上首都人民剧院,甚至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好评如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也因此“复活”。

  黄士元将乡邻乡亲化作了笔下的人物,农民的酸甜苦辣也在他的戏中一一呈现。《旋转的钞票》写出了现实社会对金钱的人生百态,《二嫂戏店》赞赏民营经济的新生,《待挂的金匾》《枕头风》表达农民对腐败现象的痛恨,《苏大姐做寿》《祭鸡》讽刺吃喝风人情风……

  黄士元一生结交了很多农民兄弟、朋友,调入县城工作后,他的家常常成为这些农民朋友进城后的落脚点。

  “老家朋友穿着带泥的鞋子进门,都不让脱鞋。他对那股子‘泥土味’十分珍惜。”黄士元的妻子宋秀英回忆道,有空的时候,黄士元就会带着笔和本子去找劳动人民聊天,收集素材,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创作戏剧。

  2017年5月,因“60多年坚持为农民写戏,让土戏风靡城乡”,黄士元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焕活常德丝弦和乡间剧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演艺文化盛行。当时,有娱乐团队邀请黄士元为其写点带“色”的小戏,开出了三四十万元的诱人年薪,却被黄士元一口回绝。

  一辈子为农民写戏是黄士元坚守的原则,写戏62年,他没有写过一部低俗的戏。黄士元曾说,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必须把好的精神输送给人民群众,绝不能用低俗的作品去毒害人民群众,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心灵充满阳光。

  对于这一点,常德丝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晓玲深有感触。“他从来不在意别人修改他的剧本,只要是演出需要,但如果是带有其他想法,哪怕只改一点,他都绝不答应。”朱晓玲记得,有一次,一家电视台录常德丝弦节目,想请黄士元写几段调侃的词,也被婉拒。

  常德丝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唱红大江南北,八十年代销声匿迹,直至1989年黄士元创作了《洞房悄悄话》,才让常德丝弦“重出江湖”,带火了剧团。常德丝弦30多次进京演出,90%的作品都是黄士元创作的。2016年,黄士元写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在联合国总部唱响。

  常德众多民间剧团也因黄士元写的“土”戏而蓬勃发展。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农民演艺团体红达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刚告诉记者,该剧团70%的节目都是黄士元创作的,一年上演近千场,深受老百姓欢迎。“黄老师给农民们提供剧本、直到排练,从没收过报酬。”

  留下德艺双馨根和魂

  在常德市鼎城区老文化局院子内,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设在三楼。记者走进看到,飞天奖、曹禺戏剧奖、牡丹亭奖、田汉戏剧奖等49个国家级大奖的奖杯、证书等将书柜塞得满满当当。

  早在多年前,黄士元就着手培养戏剧创作人才。2011年,黄士元倡议每年举办“曲艺培训班”,至今举办了八届;上述工作室于2017年12月挂牌成立,黄士元带领着20余位成员搞戏剧曲艺创作。

  “我曾是一名泥瓦匠,黄老师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夏新祥是工作室的一员,在六年前的一场文学笔会上认识了黄士元,他第一次写大戏,黄士元反复修改。正式署名时,夏新祥带上了老师的名字,黄士元得知后,毅然将自己名字删除。

  2018年9月,黄士元被确诊为肝癌。住进病房的他,一边打吊针一边坚持戏剧曲艺创作,握笔的右手不停颤抖,便用左手按住右手接着写,完成了《哎哟湾的笑声》和《常德的桥》初稿。2019年3月1日,黄士元因病去世,当时床头还放着他没来得及完工的《出彩常德人》。

  黄士元走了,但他多年埋下的精神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74岁的常德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建娥与他合作了60年,被他的精神深深感染,只想排出更多好戏给老百姓看;常德丝弦青年演员吴兰,演着黄士元写的戏成长,立志不辜负他的期待,把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观众;鼎城区草坪镇放羊坪村党总支书记蒋冬华给记者看他写的《又唱新事多》,是对黄士元《新事多》的续写;黄士元的学生曾强鑫和夏新祥正接过他的笔,续写农民的“土味”生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