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译者郝运去世 晚年仍自称“翻译匠”
中新网客户端6月11日电(记者 宋宇晟)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6月10日发布讣告,资深翻译家郝运于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济医院西院逝世,享年94岁。
郝运,原名郝连栋,法国文学翻译家。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县(现为天津市静海区)。
青少年时代,郝运先后在南京、重庆、昆明求学。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1947年任职于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月刊》。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58年春因肺病复发,向出版社提请辞职获准,病愈后专职从事法国文学翻译,翻译生涯达七十年。
郝运曾译出《红与黑》《巴马修道院》《黑郁金香》《都德小说选》及合译《三个火枪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等六十多种法国文学名著。
郝运2002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6年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颁发的 “2015年度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郝运去世后,不少网友在微博留言悼念:“感谢带来好的翻译作品,传播了文化。”
“中国翻译家要有使命感”
“翻译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译者与读者都乐享其中。”晚年,郝运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谈起自己眼中的翻译工作。
在他看来,作为中国翻译家要有使命感,进行“双向传递”。
“中国与世界相连,中国读者能读到外国文学经典,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益于中华文化汲取养分,丰富发展。而中华博大的文化同样需要传递给世界。”
“我不过是个‘翻译匠’”
郝运一辈子与翻译打交道,翻译了六十多部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文学名著。
谈及此,郝运曾感叹,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翻译也该是如此,关键是要深入到原著者的内心,跟着他们塑造的人物不断转变自身角色,就像演员一上台就得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戏中的人物角色性格,而导演则要把握整部戏的各种人物性格。
不过他也曾谦逊地表示,自己只不过翻译了屈指可数的几位法国大作家,“可谓大海滴水、吉光片羽”。
他自称对“翻译家”头衔实在不敢当,不过是个“翻译匠”。“唯一愿望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翻译。”
“不求大红大紫,但求温和清静”
“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翻译工作者必定是要自我加压,要为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郝运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感到是努力做了,但做得还很不够。很多前辈,很多同行,他们的工作值得我赞美、学习。我就是向人家学习,取人长补己短,一路这样走过来的。”
谈及后辈,郝运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中国的翻译事业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同时,他希望“从事这行当的后起之秀能静得下心”。
“不求大红大紫,但求温和清静,既不抱怨,也不摆功,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乏功。人生难得是心安,心安人才静。这是我的希望,更是期待!”(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