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碑千载立 风帆万里来

2019年07月16日 11:23:00来源:广州日报

  国家一级文物《重修天庆观记》碑(北宋)见证9个多世纪前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

  石碑千载立 风帆万里来

  《重修天庆观记》碑高1.78米,宽1.20米,黑色大理石材质,碑文以行书写就,撰书者不明,宋元丰二年(1079)由天庆观主持何德顺所立。

  该碑原来立在观中,后来随时光流逝,湮没无踪。1962年5月,人们才在原址的地下,重新发现了它,5月5日,《人民日报》刊文《刻载十一世纪中国和印尼友谊的石碑在广州出土》。1963年,石碑入藏广州博物馆,1964年移立于镇海楼碑廊。

  授课老师

  广州博物馆馆长 李民涌

  整整940年前(1079年),一个吉日,几位来自东南亚三佛齐的使者与广州的地方官员一道,在今天海珠北路祝寿巷一片盛大的建筑群前,主持了一场庄严的落成典礼。这片建筑,就是曾经的城中名胜——天庆观。27年前(1052年),一场大火将它烧成焦黑的残垣断壁;经过12年的复建,它终于在旧址上重新矗立。

  今天,记录这一切的石碑“《重修天庆观记》碑”就立在越秀山上广州博物馆的碑廊中。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了9个多世纪前,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

  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期间,这块宋代广州《重修天庆观记》碑拓本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亮相,与来自亚洲各国的送展文物一起,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上古代中国和亚洲各国之间建立的深厚友谊。

  得名

  玄宗敕名开元 真宗诏令天庆

  依广府营造学社发起人、园林建筑师吕兆球发表的文章中的说法,天庆观唐为开元寺,宋为天庆观,元、明为玄妙观,清为元妙观,毁于民国,存世约1200年,是广州历史上一处重要的故迹,“道观旧地,在中山六路以北,祝寿巷以南,包括中山六路电脑城、越秀净慧体校及其西侧部分民居,东西宽约70米,南北长约17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据《临汀志》,唐玄宗开元年间:“诏天下州郡取一寺一观,以纪年为号,置于创郡所,名‘开元观’”;又据《唐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勅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州府,选择景观优美、环境优越的佛寺和道观各一处,统一改名为“开元”。于是广州也有了一座“开元观”。

  那开元观是怎样变成天庆观的呢?李民涌解释,这是宋真宗时一件重大的国事活动。宋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发生了著名的“天书降”事件。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真宗皇帝赵恒“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随后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之后,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并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祥符二年(1009)十月,又下诏在京师和地方大兴“天庆观”。“时罕习道教,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道教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但这些天庆观大多是由既有的旧观改造而成。

  除了广州之外,苏州、台州、汀州、越州、渠州等地的天庆观也都是唐代的开元观改名而来。不过如韶州天庆观,就是新建的。

  朝拜宫观是宋代官员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宋真宗又下令天庆观内要建圣祖殿。此后,天庆观就成了宋朝官员朝拜的重要场所。相传苏轼“谪戍岭南,侨寓天庆观”,感于“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在所居住的众妙堂边掘井,水质的清冽仅次于光孝寺的达摩泉。人们名之为东坡泉、东坡井。

  留名

  身处商贸之区 惜哉毁于兵火

  宋代广州城市面积比唐代大了4倍,形成“州城三重”的格局。天庆观就位于西城的范围,在可供商船避风之用的南濠上游,处于繁华商业区的包围之中。

  李民涌介绍,1052年,侬智高从广源州,也就是今天广西南宁西南一带起兵,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于1052年6月21日抵达广州城下,开始围城作战。多亏广州中城城坚防严,侬智高围攻57天而不克,为避免被正在南下赶来的宋军援兵包围,只好退兵。

  中城保住了,但其外的城区部分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天庆观也一并被毁。所以当三佛齐的至罗罗来到广州时,看到的是“斯观瓦解,遗塞芜没”。而修复这座与宋朝皇帝关系密切的道观,对于重视商贸的三佛齐人来说,除了情感因素之外,可以说也有外贸方便的考虑。广州是对南海诸国交通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如碑文中所说的“五羊濒巨浸,接诸蕃,飞航交集之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外贸才能重新兴旺。

  还有一种比较神奇的传说。据说他们乘船来时遇大风浪,云中忽现神人,风浪遂平。他们发现天庆观废墟中的残像酷似海上神人,遂决心复建天庆观。

  海外首领捐建 十二年后重光

  古三佛齐范围,主要在今苏门答腊岛一带,地处航海贸易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本地出产的特色物品有玳瑁、珊瑚、宝石等,在中国很受欢迎。而且当时宋朝第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各地所产的物品,如乳香、蔷薇水、没药、琥珀、番布、番剑等,都得在这里集散。他们与中国长期有良好的贸易往来。

  为什么天庆观是由一位外国“地主都首领”捐资修建呢?李民涌解释,首先,广州急需修复的是城墙,以确保军民的安全。侬智高之所以没能攻陷中城,是因为前两任知州任中师和魏瓘刚刚重新整固过,这让宋朝廷深感城墙的重要性。其次,三佛齐的地华迦罗(至罗罗是其亲随)“富而好道,诚而求福”,钱包鼓鼓,又非常积极主动,有过几笔大额捐献后,天庆观终于在1070年他继承了注辇国(三佛齐属国)王位之后重光。

  李民涌指出,这块碑,首先印证了中国和三佛齐乃至和东南亚的经济往来,厘清了三佛齐、注辇国与宋朝的朝贡关系;此外校正了《广州旧志》关于天庆观主持的错误说法。

  这块碑还增补了六榕寺的史料,当中记载“金钱各十万,在净慧寺(即今六榕寺)置田,均为僧尼斋粥之费。”也就是说,地华迦罗对广州的捐建,并非只在道观,也兼及佛寺。

  天庆观后来怎样了呢?吕兆球指出,元代,因天庆观圣祖殿奉祀宋朝皇帝,元成宗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毁所奉宋太祖神主”。明代沿袭此名。清代为避讳“玄烨”,改称元妙观。民国期间,“陈炯明督粤(1920-1922年),将广州划分为若干区,拟每一区建设一座儿童游乐园,市立第一儿童游乐园择址元妙观。为此,于民国十一年(1922)拨款数百元遣散道士,始拆元妙观。后因军队驻扎,并财政紧张,未有建成。”

  碑文大意

  宋真宗崇奉道教,大中祥符年间(具体为大中祥符二年,即1009年),敕天下州郡建立天庆观。广州当时也建立了一所。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侬智高进犯广州,天庆观被焚。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三佛齐“地主都首领”地华迦罗遣亲信至罗罗押舶到广州,见到被焚毁的天庆观的凄凉景象,回国告诉了地华迦罗。地华伽罗自愿出资修建。治平四年(1067),他派思离沙文前来商议,得到广东地方政府的允许,开始动工。由于派来主持修建工作的人,也是来做买卖的人,所以当交易完毕之后,考虑到季候风的因素,当年冬季就要返国。正因这样,建筑工作时作时辍。后来,判官麻图华罗来贡,具奏,愿备金钱修三清阁,御书阁,铸大钟,起钟楼,仍舍四十万金钱作为给观里买田置地的资金。朝廷封地主地华伽罗以保顺慕化大将军。至元丰二年(1079),天庆观重修工程终于全部完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博物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