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古水道 “恋上”东濠涌
云山古水道 “恋上”东濠涌
甘溪水道发源于白云山 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守护广州城 明代改道成为东濠涌源头
广州水城记忆系列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请关注。
在忠心守卫古广州的护城河中,至今仍在淙淙流淌的东濠涌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条了。不过,它怎么能跟白云山“攀上亲戚”呢?背后有一段怎样“相亲相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说一说东濠涌与白云山的“美好情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水道溯源
淙淙甘溪水 流淌两千年
话说有经验的老股民,跟人聊起要买哪一只个股,常会不由自主来一句:“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有多宽?”意喻在商场的搏杀中,其会不会轻易被对手“攻城略地”,取而代之。虽说现代城市早已没有了城墙,但护城河“保城卫民”的重要性,仍然镌刻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深处,换言之,我们的记忆与情感,都被历史深深塑造。
水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先秦时期的名著《管子篇》已经说得极明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说得通俗一点:建城,一要考虑防御,必须易守难攻;二要考虑水源,水源不足,城建得再好也没用。广州有两千年的建城史,最早的“任嚣城”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它面积太小,放现在看基本上就是个大院,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将士安全,毕竟在亚热带森林里神出鬼没、骁勇善战的南越先民可是让秦军吃了大苦头的。如今且说广州史上第一座王城——赵陀城。我们以前也说过很多次,南越王城建于今中山四路一带,东起今旧仓巷一线;西临今广大二巷、小马站一线;南界在今西湖路北侧,南城门在今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处以北,此后两千年间,这一带一直是古广州的核心区域,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
赵陀将王城选址于此,以及此后历朝历代的枢纽区域都位于此,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与一条古水道息息相关。这条古水道,源头在白云山东麓,沿着山麓蜿蜒流淌,流过今天的上塘、下塘(上塘、下塘的地名正有此而来),经过越秀山麓,又分为两支,一支往西南流,经过今天大石街,注入西湖(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另一支往东南流,大致沿着今天小北路、旧仓巷的方向,向南注入珠江。赵陀城所在的地方,恰是两条水道之间的一处高岗。想象一下,赵陀站在这里,北看是郁郁葱葱的白云山,南望是一望无际的“珠海”(江面比现在宽阔十几倍),左右两条宽阔的古水道,既是天然的护城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完全符合管仲的“建城战略”。富丽堂皇的王城就此建了起来,也为此后两千年的古城格局定了调。
山水之恋
源头出自白云山 水道宽阔行大船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些不耐烦了,不是要说东濠涌吗?怎么扯了半天还没影儿?嘿,如果这条古水道跟东濠涌没关系,我会这么费劲地说吗?话说这条古水道就是东濠涌的源头,从白云山麓流至越秀山麓的那一段,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甘溪”,得名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水质甘甜”的缘故。在越秀山麓“分手”后,往西南流的取名越溪,它注入的古西湖也是故事多多,我们留到下次再讲,你现在只需要知道,广州以前也有过一个烟波浩渺的西湖就行了(西湖路正是由此得名);往东南流的那一支,得名文溪。
虽然以“溪”命名,但如果你把文溪想象成潺潺流淌的小溪,可就大错特错。宋代年间,这条水道是运送食盐的交通要道,数不清的运盐船从这里出发,再进入珠江,去往内地各处。今天仓边路、旧仓巷当年都是盐仓所在地,故而才有了这些地名。
如果我们穿越回宋代的文溪边,找个路人问问,东濠在哪里,对方肯定会翻个白眼,觉得你脑子搭错线了,就站在“东濠”边上,你还问“东濠”在那里?原来,在唐宋年间,人们说的“东濠”,就是指文溪。如果你雇一条小船,从它与“珠海”交汇的河口溯流而上,就可以“摇啊摇”,“摇到”到白云山,沿途树影婆娑,稻花飘香,一派郊野风光。说实话,复原水城记忆,最困难的就是站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回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田园风光,大脑有时简直有点不够用。
文溪改道守古城 东濠风光留到今
读到这儿,你或许又要问了,古时的“东濠”跟今天的东濠涌有什么关系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以前说过,宋代广州有三城:东城、中城、西城,越溪和文溪就成了这三座城的天然分界线。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合一”,又把城区“北扩”至越秀山一线,文溪就从小北门旁入城,变成了城内濠。
文溪有秀美的一面,但也有“凶狠”的一面,尤其是山洪暴发的时候,水道排泄不及,洪水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崩城门,把整座广州城都泡在水里,百姓只得仓皇登上城墙逃命。
为了防洪,地方官想出了让文溪“改道”的法子。“三城合一”后,西城墙外有西濠涌,东城墙外也得有一条宽广的护城河。明代成化年间,总督韩雍在朱亮祖疏浚、扩建东濠(原宋东城外也有城濠)工程的基础上,开凿黄华塘峡谷,使文溪转东南,成为东濠涌的一部分。此后,人们口中的“东濠”,指的就是这条护城河。整条东濠涌,北起白云山,经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东南转入今北校场附近,然后沿着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路南下,注入珠江。文溪改道后,东濠涌既承担着护城河的功能,又成为城东最重要的水运干道。不过,由于商业的繁华,“与水争地”的一幕不可避免地又出现了,加上甘溪逐渐干涸,东濠涌渐渐淤塞,虽经屡次疏浚,一些河段还是渐渐沦落成了“臭水沟”,令人扼腕长叹。
我们今天看到的东濠涌,是古老护城河的一部分,经过2010年的整治,它成了“一流的生态涌历史走廊”。如果有空,去河畔漫步,怀想一下这条古老护城河的前生后世,也很有意思吧。
(注:本文参考了《越秀史稿》《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广州城建史话》等资料。)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