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重现神像风华 蔡承哲开启纸艺人生
中新社台中8月19日电 题:重现神像风华 蔡承哲开启纸艺人生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邢利宇
不大的老式办公室内,一边是三张被法院文告和印章占据的办公桌,另一边柜子上则摆满纸糊神像和手作工具。
台湾纸艺师蔡承哲的人生就像他的办公室一样,被工作和兴趣一分为二。
50岁的蔡师傅在嘉义县朴子配天宫长大,自幼混迹在庙口周遭,对宫庙内主祀的妈祖等神像有着特殊感情。
蔡承哲高中时学习建筑,离开校园后接触法律工作。转眼30年过去,工作不再忙碌,他在台中的公司业务规模缩小。收入减少对他人而言是难过之事,但对蔡承哲来说却是崭新人生体验的开始。
蔡承哲多出了时间回到自小喜爱的纸糊艺术中。工作台的灯光下,戴着近视眼镜的他一片片粘起浸泡过的报纸,轻轻贴在纸糊神像内侧,并将白胶涂匀以免气泡留存。
“一件作品要贴上17层纸,每贴一层都需要时间风干,最后完工大约要一年左右。三四百年前的神尊都是用纸糊做出来的,因为这门老手艺,所以才有前辈口中‘一纸、二土、三木’的说法。”
蔡承哲2013年开始自学纸糊技术,借助学建筑时的营造功底,并走访宫庙、拜访老师傅,他逐渐成为台湾这一领域的“大师”。
“别人养鱼养花,我养报纸。”打开工作间的冰箱,里面存放着大量纸糊需用到的旧报纸。经摸索,蔡承哲发现报纸的纤维细而长,可增强作品硬度、有助长期留存。在试过市面上所能买到的所有报纸后,他选中专登法院公告的《民时新闻报》作为制作材料。
蔡承哲的首件作品是一尊为老家配天宫制作的千顺将军头。虽然配天宫内还存有许多纸糊神尊,但几乎没有人真正掌握这一几近失传的技术,每个人给的意见都不一样。
耗时半年,将军头像初具雏形。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造型颈部连接处太短导致无法和原身体部分合拢。周围人给意见“只要将头部以下重做就好”,但蔡承哲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重新来过。第二件成品交给庙方时,每位乡亲都对神尊的惟妙惟肖赞不绝口。
蔡承哲告诉记者,他也曾考虑完全转行,通过手作盈利谋生,后来发现赶工出来的作品大不如前。他强调,经过走偏的那段经历才了解,只有抱持兴趣的态度去钻研才能使纸糊技术不断精进。
蔡承哲至今还保留着失败的那件“处女作”,是为了提醒自己对于这份源于儿时记忆的爱好要不忘初衷。过去六年,他一共完成了20件纸糊作品,名号渐渐传开,其中一些甚至流传到东南亚。
“我不敢说自己继承了传统文化,只是在努力推广这门老技术。”在他看来,台湾民间信仰氛围浓厚,一些人“见神就拜”,却对信仰背后的历史缘由知之甚少。推广纸糊艺术不仅要让人了解这门手艺,还要让他们了解其由来。
柜上陈列的作品中,一尊西域楼兰公主像略显突兀。蔡承哲指,光靠台湾宫庙里的神尊不能让更多的受众喜爱纸糊艺术。一次偶然听到大陆网络歌曲《我的楼兰》,他被西域奇幻的传说吸引,于是根据想象创造了楼兰公主的形象。
虽然这件新作品未能如他所愿受到欢迎,但他坚定认为,只有制作不同种类、贴近现代人审美的作品,才能使纸糊艺术的美被更多人看见和接受。
由于屡次获嘉奖受到台湾媒体争相报道,蔡承哲成了家乡的名人,曾认为他不务正业的家人如今理解了他,其作品摆放在宫庙接受信众瞻仰让他们与有荣焉。
全台各地有越来越多对纸艺感兴趣的人慕名而来,他知无不言,将自己的经验所得一一传授。“中国传统技艺里好像总有不轻易外传的潜规则,这个是不好的。只要后辈来问,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