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2019年08月22日 08:37:00来源:北京青年报

  青睐寻访团盛夏泉州行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时 间:6月21日至25日

  目的地:福建省泉州市

  人 数:30人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唐人诗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洛阳桥》,台湾诗人余光中吟咏泉州的诗篇。初闻,是在6月24日的洛阳桥头。那个早晨有不请自来浩荡的雨,把盛夏泉州“凝固的热”打湿成接近秋凉的温度。我们“青睐寻访团”一行30人,在雨中一步步走过长834米、拥有900多年历史的洛阳桥。然后,在桥的那头,惊喜邂逅绿叶枝头火焰一般的刺桐花。

  刺桐,泉州市树。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46年,据有泉漳十七年的“晋江王”留从效扩建泉州城郭,环城遍植刺桐。自此泉州以“刺桐城”名驰天下。“灼灼其华”刺桐花点缀下,泉州山川之美被誉“东南之最”。

  那是“青睐寻访团”感受泉州的第三天。

  6月21日至25日,我们在泉州行色匆匆,古城在我们眼前一点点展露它的容颜:

  接站的大巴上,我们听闽南人唱最地道热血的《爱拼才会赢》;

  古厝茶馆茶香氤氲间,正宗泉州府城腔演绎的岳飞《满江红》音韵铿锵;

  烈日当头的开元寺,唐代“桑莲古树”、南宋“东西双塔”以及大雄宝殿装饰于梁槽间的飞天乐伎,带来震撼连连;

  时雨时晴的南少林,神闲气定的英年方丈与我们围坐说禅,13岁小武僧奉上人手一份的佛礼,是精致的《金刚经》册页和德化白磁茶盏;

  承天寺,弘一法师行藏处处,古雅南音动人心魂;

  草庵堂,异域秘教的传奇身世,遗世独存的法相庄严;

  在闽南古建筑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我们听最专业详尽的讲解;看泉州提线木偶戏,听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我们触摸最古老艺术最生动的脉搏;

  还有天后宫、府文庙、五店市的雨,祥芝千年渔港的海风,以及更难忘的,这一切背后,那些低调又傲骄、满满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泉州人。

  【 古 厝 茶 坊 】

  我们的下榻处,被细心安排在位于老城中心的华侨大厦。对面是铜佛寺,左近有府文庙,晚上那边有公益的南音表演。

  到泉州第一晚,领略过当地人招待远客的美味面线糊、土笋冻,我们散着步来到古厝茶坊。茶坊在关帝庙后一个小巷深处,建于清末的三进式宅院,燕尾脊、红筒瓦、红方砖、镂花窗,浓郁闽南古风。石门柱上的石刻对联,告知人们此处是百年老屋。

  四方院落,天井修竹。堂屋墙上,条幅写着“静者多寿”,还有弘一法师的画像,庄敬慈蔼。当地人告诉我们,弘一法师生命最后十四年在泉州度过,故而泉南处处都有他的影踪。

  藤椅木桌,铁观音工夫茶,茶点是南国风味的橄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春晓百忙之中赶来共坐,说起泉州“人文特质”如数家珍:

  “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衣冠世族避乱南迁来到闽南,沿江而居,故名晋江。世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本土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交融,注定了泉州的文化精神。

  “‘多元文化’是理解泉州的关键词。文物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泉州更被称做‘世界宗教博物馆’,世上已知的所有宗教,基本上在泉州都能看到遗存。

  “泉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闻世。‘爱拼敢赢,输人不输阵’,豪放豁达、义气肝胆的个性,在泉州人身上更是体现尽致。”

  泉州五日,始终陪伴我们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张甘荔老师,是此行我们接触最多的泉州人。这位昔日厦大中文系才女,退休前的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性情爽利柔和,人淡如菊。

  她的先生,华侨大学著名教授、泉州地区最权威的闽南方言专家王建设老师,是《闽南方言大词典》的编著者。“我们最近正在将三本泉州先辈有关闽南方言的著作重新整理出版。我先生在做,我打下手。”张甘荔老师介绍说。

  是夜,从张甘荔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名字:“1982年,国务院宣布泉州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原来的老市长王今生,就领衔发起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志在对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研究和传承。”

  1983年,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成立。“他们做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首先把之前因为种种原因被七整八整的那些大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还有下面县区的好多寺庙,全部清理、腾退,重新按照古籍所载,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请专门的古建专家包括北京的杜仙洲、马瑞田等来指导复建整修。”张甘荔一一历数。

  1984年暮春,王今生主持承天寺复建工程;

  1986年,王今生主持泉州开元寺规模空前的落架大修,历经5年竣工;

  1992年,重建南少林祖庭泉州少林寺;

  ……

  到网上,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关键词随便一搜,出来的便是如上光彩斐然的成绩单。开元寺、南少林、承天寺,这些一一列在我们后续寻访行程单中的名字,因了这一晚的了解,我们注视它们的目光自此不同。

  【 开 元 寺 】

  6月22日晨,平一来接我们去开元寺。

  1974年出生的泉州人刘平一学建筑出身,善歌好饮,渊博又活泼,此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安排他做我们的陪同。初见,他为我们讲解泉州的城池:“它有分内城,叫做子城;还有外城,叫做罗城。”团员问:“哪个‘罗’?”“‘轻解罗衫’那个‘罗’。”平一语出自然,闻者为之绝倒。

  烈日下,位于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人流如织。这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当日,这一块地方原是千亩桑园。泉州曾经有过非常发达的丝绸业,足证我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此名不虚。传说有一天桑园主人黄守恭午睡梦见桑树开出白莲花,遂舍桑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后来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当时的‘开元盛世’唐玄宗,要求天下各洲都必须建一所开元寺。我们泉州就把以前的这座寺换了一个名字,叫做开元寺。”

  平一告诉我们,传说开元寺建成之日,天上红霞满天,是谓“紫云覆地”;而当日开出白莲的桑树,也历1300多年存活至今。三门殿内,他指给我们看相传朱熹所题、弘一法师补书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那是与开元寺“东西双塔”并称“最能代表泉州人精神”的古迹遗存。

  “有机会,你们可以到我们古城大街小巷去走一走,会发现三步一寺、五步一庙,基本上每一条街巷上面,都可以找到或大或小的寺庙。我们泉州有很多的宗教,有很多的寺庙,所以,‘此地古称佛国’。

  “下半联‘满街都是圣人’,含义有二:其一,就像我昨天车上唱过的《爱拼才会赢》,我们泉州人勇猛精进,个个不甘人后;其二,泉州人文荟萃,开科取士历史上共出过2791名文武进士。光是开元寺所在这条西街上面,就曾出过四个大学校长。”

  开元寺著名的东西双塔,均建于南宋,西名“仁寿塔”,高44.06米,落成于1237年;东为“镇国塔”,高48.24米,历时12载,于1250年落成。它们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两度巨震及多次台风考验而不倒,被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可以想象,以当时的人工和物力,泉州若非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否则没钱也没人,根本不可能建得起这么漂亮的塔。”平一话语间满满都是泉州人的自豪。“我们泉州有一句古话:泉州男人,站着像东西塔,躺下像洛阳桥。东西塔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看关于泉州的宣传片,经常会出现一个画面:东西两座塔非常的巍峨,塔下是我们的市树叫做刺桐。红树掩映,双塔凌空,非常漂亮。那是我们泉州最著名的景致。”

  【 南 少 林 】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主持复建。百柱殿、五方佛之外,尤让泉州人骄傲的,是斗栱上24尊长翅膀的飞天乐伎。她们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手持文房四宝,还有南音用的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象征着一天24个小时、一年24个节气,也象征着白天和黑夜。

  而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飞天乐伎,则是身系五彩飘带全然中式造型,手中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然若飞。

  带着对闽南古建营造技艺的钦叹,出开元寺东门,穿过两条小巷,我们来到闽南古建博物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老理事蒋钦全正在这里,等候着给我们讲解“红砖白石双波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闽南古建的秘密。

  “蒋钦全”,之前查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发展历程时曾读到过的名字——“在修复开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在旗下组建泉州古建筑公司(今已剥离另行运营),它成为文物古建修缮修建界的生力军,负责人蒋钦全成长为闽南民间传统建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几小时后,在寻访的下一站,我们又得与另一位非遗传承人——释常定,现任泉州南少林寺方丈、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少林五祖拳的非遗传承人——围坐茶叙。

  泉州少林寺,俗称南少林。相传为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所建。始建于唐,兴盛于两宋。南少林自古“以武显寺”,据说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有北派跟南派,我们这里属于中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自古泉州有尚武之风,‘南音南戏南少林,泉州人个个猛’‘泉南处处少林风’。”

  然而南少林千年古刹却历尽沧桑。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之后,“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坛址倾覆230年。直到1992年,才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主持下开始筹备复建。1994年,第一笔台湾的资金到位,大雄宝殿开始建设。

  “也是一种缘分,当时我的老师,历史文化中心第二任理事长周焜明生病住院,我去看他。我们在那个晚上聊起来,他说‘到时候少林寺建好了,你来管理’。”常定方丈1997年到南少林时才24岁,当时这里除了刚刚复建的大雄宝殿之外,四周还是一片荒冢野岭。

  而今500亩南少林处处绿荫掩映,殿堂巍峨。方丈楼前有一株别致的菩提榕,树下的名碑上刻着“贵柔不争,上善若水”,会客厅内则高悬“如钟如松,如电如风”。寺内武风淳朴,僧众坚持每天练习武功及禅定观修,形成禅武双修的禅宗道场。

  “来南少林,可以见识南派武术,亲近南派建筑,欣赏南派工艺。它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存在,禅、武、医、艺等等,都有在传承。”常定方丈盛情相邀天下人。

  【 刺 桐 城 】

  宋元之时的泉州城什么样?

  在泉州待得越久,对此越是好奇。尤其看过6月22日晚泉州木偶剧院的提线木偶表演,这一好奇更是在胸中生长得,像一艘船被风涨满了帆。

  那夜表演的第五个剧目叫《闹元宵》。“泉州在宋元时期就是一个国际大港,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当时在泉州生活着很多国家的人,他们有的在泉州传宗接代好几世,最后死了就葬在泉州。元宵节历来是泉州最重要的节日,会有盛大的‘踩街’活动,各种文艺形式走上街头表演、狂欢。这个节目表现的就是当日中国人与外国人一起闹元宵的场景,供大家想象彼时泉州的城市风貌。”

  木偶剧团老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此番介绍声一落,立刻我们便被台上呈现的热烈欢娱照花了眼。各种肤色、相貌、服饰,各种音乐、舞蹈、杂耍,多样的文明,相似的激情,包容的年代,不由人不生向往之情。

  很巧的是,次日一早在闽台缘博物馆,又听到平一介绍泉州的元宵习俗:“明朝有一本书,里面这样记载——‘天下灯烛之盛,无逾闽中’。什么意思呢?闽中指的其实就是我们泉州。整个全天下闹花灯最厉害的,没有超过我们泉州的。”

  类似记载,在位于开元寺东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最为详尽:

  宋元时期泉州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跨海跨江石桥纷纷兴建,港城联系大大密切……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46年航行到中国,从刺桐港上岸,他在游行中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唐代诗人的这句吟咏,最能体现泉州本地人对刺桐的钟情。来这里的中东人将“刺桐”依泉州方言音转译为Zayton,当时便是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传播,蜚声世界。

  6月24日在海交馆,冒着大雨专程赶来的76岁王连茂老馆长,带着我们一一检视那些他付诸了毕生精力的珍藏:“海交馆藏品主要是船,还有宋元时期世界各地到来的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比如墓碑、墓葬品这些,最为重要。”

  10至14世纪的泉州,是帆樯林立、蕃商云集的东方大港。运载中国陶瓷、丝绸、日用品,和装载国外香料、珠宝的中外商船,在这个港口穿梭进出。从这里出发的航线四通八达,乘西南季风向北可航行至高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利用东北季风向南可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海岸。马可·波罗亦惊呼其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鼎盛时期,这里聚居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他们从这个城市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留下各自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世界几大宗教几乎都在这一时期传入泉州。一座座标志着不同文明、显示不同艺术魅力的外来宗教建筑,与中国固有的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建筑,交相辉映。这种多元宗教文化和平相处,素材交融的祥和场景,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动人之处。

  (下转B2版)

  文/本报记者 吴菲

  供图/“青睐”寻访团员

  【 泉州寻访大事记 】

  6月21日,下午抵达泉州。入住华侨大厦。晚饭后,古厝茶坊茶叙。

  6月22日,上午访开元寺、闽南古建筑博物馆。下午访泉州少林寺。晚上观提线木偶剧。

  6月23日,大雨,清源山景区关闭,原计划取消。上午参观闽台缘博物馆。下午访承天寺,听南音、尝美味素斋。晚欣赏梨园戏。

  6月24日,晨走洛阳桥,参观海交馆。下午雨中访天后宫、府文庙。晚上听高甲戏、打城戏。

  6月25日,上午访草庵、五店市文化街区。下午赴石狮祥芝千年渔港,参观万祥图书馆,游斗美宫。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