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70家广播媒体联访闽台红砖古厝 感受同根同源血脉亲情
连日来,第十四届两岸广播春节联播暨闽台红砖古厝联合采访团70家媒体记者走访了福建闽南和金门的古建筑群,共同领略闽台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
红砖建筑又叫“红砖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明清时期,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自成体系,个性鲜明。
蔡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南安,系清末旅菲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于清同治二年(1862年)建造,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前后历时近50年。古民居共有建筑23座,大大小小房间近400间,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美誉。
斑驳的砖墙、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寓意吉祥的木雕砖雕。台湾媒体代表团团长、也是行销公司总经理廖凤彬看得尤为仔细,他感慨地说,台湾云林老家也有几座红砖古厝,随着岁月更迭,已经年久失修,蔡氏古民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墙壁、砖瓦、梁柱,都和老家的民居颇为相似,“来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我回去后应该再做努力,把我们老家古厝再恢复回来。”
埭美古村落位于漳州龙海,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两张国字号名片。村内古民居群为典型的闽系红砖建筑,276座民居中明清时期古民居就有49座,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古民居建筑群。
台湾噶玛兰广播电台台长陈宏津先生常常在节目中介绍福建古建筑,此次受邀首次前来直言“很亲切”。“古民居能让我们感受祖先们走过的路,古老的建筑、物件透露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要对古民居的硬件部分进行修缮,对于祖先留下来的优良家风更应该传承,这样才能让下一代了解祖先艰辛的历程,砥砺后世子孙不畏困难,勇敢向前冲!”
位于厦门大嶝田墘社区的郑氏聚落现存红砖古厝148间,每间古厝各具风格,都有一段生动、沧桑的家史和创业史。这其中有12栋建筑是“金门县政府旧址”。抗日战争时期,金门岛沦陷后,金门县政府撤退到大嶝岛抵抗。大嶝的百姓主动捐献木头,门板、石料,协助部队修筑工事,打响福建抗日第一枪。
听了文史专家郑水忠讲解后,台湾媒体记者颇为感慨,纷纷在“金门县政府旧址”留影。台湾旅游我最大网络电台总监林亚说,第一次实地看了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历史陈列展,了解了当时金门县政府退守大嶝岛的历史,老照片、实物、图片资料,每一件都是当年大嶝岛民众同心抗日、抵御外敌的真实历史记录,令人感动!
金门至今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中堡红砖古厝是金门岛至今保存完好且规模最大的闽南民居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十八间王家厝”,有雕画精美的闽南传统二进式红砖古厝16栋,家祠1栋,学堂1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印永清对古民居深厚的内涵颇感兴趣,他说,虽然金门古民居规模没有闽南古民居那么大,但是其中的脉络是相关联的,儒家思想蕴藏在闽台古民居建筑中,体现中国人内敛、包容的性格。
位于金城镇西南角的水头聚落,是著名的侨村。这里既有传统的闽南大厝,又有欧式风格洋楼,西式屋顶和中式窗楞相辉映,燕尾脊与巴洛克式门柱相得益彰,犹如历史建筑的展列馆。其中代表性建筑“得月楼”,建于1934年,当时是金门岛上最高的楼,也是金门的地标。
金湖镇的琼林村,原本为蔡氏宗族聚落,因人才辈出,明神宗御赐“琼林”为村名。蔡氏家庙内,四处可见“进士”“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显赫匾额。
东南广播公司总监林兴华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连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红砖古厝这一典型风格的古建筑群,见证了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历史渊源,体现了闽台乡亲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也承载着两岸同胞的乡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广播人从昔日空中对阵,转变为今日交流对话。当走进闽南古厝,台湾媒体记者高呼:“我们回家啦!”那一刻,闽南乡亲瞬间泪崩,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台湾乡亲回家;当走进金门红砖大厝,大陆记者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就像在邻居家串门,金门乡亲纷纷端出热茶欢迎亲人来访。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董事长曾祥辉表示,福建省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正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举办两岸广播春节联播暨闽台红砖古厝联合采访活动是贯彻落实“26条措施”的具体行动,有利于推动两岸媒体交流、增进两岸同胞骨肉亲情,衷心希望两岸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先行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汇聚更多正能量。
2008年,金门有关部门提出两岸红砖建筑联合“申报世遗”;2010年,在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岸专家呼吁红砖建筑尽快联合“申遗”;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闽南红砖建筑聚落列入申报世遗预备名录。
2020年,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两岸70家广播媒体将结合这一主题,共同制作播出春节联播节目,为海峡两岸乡亲送去浓浓的新春祝福。(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