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演出市场供需失衡催生二级票务市场 如何良性发展?

2020年01月16日 08:44:00来源:中国文化报

  二级票务平台:现场演出市场繁荣的杠杆

  张建珍

  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消费升级和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中国现场演出市场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演出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达到514.11亿元。但市场存在的一些乱象也不容忽视,如黄牛哄抬门票价格甚至违法售卖假票,大大扰乱了演出票务行业风气,阻碍了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乱象背后一大原因是票务市场合理调节机制不足。

  供需失衡催生

  二级票务市场发展

  回顾中国票务市场,从演出机构直营开始,经历了线下到线上销售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形成以一级专业票务机构为主、二级票务机构为辅,演出机构、演出场馆票务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在发展初期,我国现场演出票务市场主要是专业公司票务代理和演出机构参与直营,比如中国票务网、上海东方票务。然而,由于现场演出活动具有即时性、稀缺性、高价低频的特征,因此,现场演出票务市场始终存在流通链条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弊病。尽管一级票务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实现了演出门票的信息聚集与一手票源规范化,但大众购票渠道单一、热门演出一票难求、票价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现场演出市场的供需失衡催生了“黄牛”。由于票务行业的从业门槛低,一些低素质人员利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漏洞进行炒票、捂票甚至贩售假票等违法违规操作,对整个票务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010年以后,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和演出市场红利、市场用户需求的多重驱动下,传统票务代理开始转型,以大麦、永乐票务为代表,正规的二级票务平台也在2012年前后陆续涌现,为票务代理商分销和个人门票转售提供了一个新的在线交易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陆续出现过40余个二级票务平台,如摩天轮、票牛、西十区等,随着几大头部平台在商业模式方面的自主创新与升级,二级票务平台正逐渐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二级票务平台

  成演出行业市场化杠杆

  各二级票务平台通过市场化的动态定价机制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成为调节演出市场的重要杠杆,为演出行业注入了强劲活力。相关数据显示,二级票务平台带动演出上座率平均上升10%至20%。具体而言,二级票务平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二级票务平台的价格调节机制补齐了演出票务市场的短板。当演出市场价值高于官方售价时,一级票务市场价格主要承担回馈粉丝的价值,二级票务平台可以通过合理溢价来满足市场需求;而当演出不热门或开演城市较为下沉、市场价值低于官方定价时,二级票务平台则可以采用售卖折扣票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户到场观演,从而帮助演出机构平衡收支。以2019年10月的莫文蔚演唱会咸阳站为例,因当地消费能力有限,需求未被完全激活,演出活动临近开演尚有数千张尾票库存,但后来在二级票务平台的驱动下,门票日销售量最高达1000张以上,最终整场活动座无虚席。

  另一方面,二级票务平台的专业化运营大大缓解了当前票务市场的一些问题。二级票务平台不仅令票务交易环节更加透明,还通过商户准入机制和消费者保障制度,尽力保证交易正规合法,从而维护了买卖双方利益。以二级票务市场的最大机构摩天轮票务为例,目前该平台已经建立起卖家审核系统,严选卖家,审核通过才能上线挂票,从2015年至今已关停近2000家违规卖家;另外,摩天轮还推出先行赔付制度,消费者在遭遇演出临时取消、跳票或假票时,平台会为其迅速处理并退款,为消费者兜底。

  二级票务市场

  良性发展仍需政策引导

  虽说二级票务平台对整个演出行业的积极作用已经凸显,但作为票务市场的新兴力量,其规范化管理仍需主管部门的正向引导。

  纵观相对成熟的欧美演出市场,政府对二级票务机构的准入制度和售卖行为都做出了明文规定,如限制代理费用、实时公开转售票量等,既避免了各级票务平台因层层授权可能导致的资源浪费,也有效保障了二级票务市场的高效运转。但类似的政策在中国目前还处于缺失状态,如果未来能够针对二级票务平台的管理出台体系化政策,必将促进我国现场演出票务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向专业化和规范化迈进。

  “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场演出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细分市场之一,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而票务市场作为演出市场的关键一环,只有一、二级票务平台彼此互补,共同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实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最大化满足大众的精神消费需求,为演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张建珍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