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校“跨国课堂”:倒时差备课忙 隔空享“师生会”
(抗击新冠肺炎)甘肃高校“跨国课堂”:倒时差备课忙 隔空享“师生会”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记者 刘玉桃 丁思)“面对时差,以及学生所在国家网络问题等,我们要及时调整好上课时间、节奏,以保听课效率。”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杨同军说,为应对线上教育出现各种状况,老师要比平时多花三到四倍时间备课,以应对课堂“突发”。
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无法及时返校,为此,西北师范大学运用网络资源,开展“跨国课堂”,该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多名教师通过雨课堂、钉钉等平台,对无法返校留学生进行线上教育,帮助其完成学业,缓解学生焦虑情绪。
杨同军表示,由于留学生大多在其自己的国家,线上教学存在时差、网络、交际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师生沟通交流,积极探索,选用多种教学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尽可能优化教学效果。
“相比以前,老师们备课量大增,课前准备必须全面,有些课程还要录播,提供给网络不好或者课堂没有跟上的同学,这要消耗老师很多时间、精力。”杨同军表示,但这也是减少因时差、网络信号等方面造成教学干扰的有效办法。
“虽然不能到学校,但每天在屏幕中看到老师会感到心安。”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二龙,是一名来自苏丹的留学生,受疫情影响,如今他在自己国家上“网课”。
每天要上高级汉语精读和高级汉语阅读2门课,从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轻车熟路。二龙每天一到上课时间,会自觉登录系统,在线上和老师同学“见面”。
“虽然隔空学习没有面对面上课的氛围,而且我们家乡网络不太好,上课有时受影响,但特殊时期,能见到老师,就很高兴,也很大程度缓解我的焦虑情绪。”二龙说。
谈起他的名字,二龙笑着说,因为喜欢中国武术、喜欢成龙,所以他想给自己起个带“龙”字的名字,可是班里已经有人叫“大龙”和“小龙”了,无奈之下,又不愿舍弃初衷,他给自己起中文名叫“二龙”。
“想念老师,想念兰州牛肉面,希望早点回归校园。”二龙说。
西北师范大学目前中国境内留学生100余人,境外270人。其中312名留学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语言或攻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硕士专业。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1名教师承担各类留学生教学工作,开设课程24门。按照学校要求,学院任课教师在2月13日前,电脑下载安装好雨课堂插件、手机关注雨课堂公众号,并自建10分钟模拟在线课程,进行直播教学测试。
疫情期间,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深化现代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尝试不同教学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杨同军说,虽然远在世界各地,通过“云”平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一如既往承担传播中华文化使命,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