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曲演员到塑造“猪八戒”形象 马德华的艺术人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一个人在75岁的时候,人生态度应该是怎样的?热爱生活、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这是演员马德华给出的答案。
在82版《西游记》中,他塑造了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形象,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难以超越的经典。日前,马德华受邀参与“直播带店”的公益活动,乐呵呵地跟大家互动,呼吁人们要多读书、多关注实体书店。
看到他标志性的笑容,很多网友也一秒“入戏”,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全家一起收看《西游记》的时光。实际上,马德华也尝试拍过电影、演过话剧,一直乐在其中。
他的艺术人生,是怎样的?
一波三折 偷偷报考京剧学员班
1945年,马德华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父母早年间从山东举家来到北京,一开始就靠着打零工、做点小生意过日子。
“我父亲很喜欢武术,我小时候也特淘气,人长得很瘦,他就让我习武。”马德华说,这一来强身健体,二来消耗精力,“习武累啊,那就没时间干一些淘气的事儿了。”
慢慢地,马德华又迷上了京剧。他家的邻居中,有一位老工人,也特别喜欢马德华,经常带着他去听戏。马德华被奇妙的舞台深深吸引住了,甚至先后错过了成为舞蹈演员和话剧演员的机会。
因为一心想学戏,他和武术老师的儿子一起偷偷报考了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学员班,凭借武术功底,顺利入选,“学艺是又苦又累。我喜欢京剧,慢慢也坚持下来了。”
“坚持做一件事儿很难得,需要动力。”回想起来,马德华很感激这段积累艺术经验的过程,“人生一路走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儿,迈过去了,再遇到一个新的坎儿,人生就是这样。”
从京剧到昆曲
不过,正当他在为实现自己梦想努力的时候,命运又跟马德华开了一个玩笑:中国京剧院要和北方昆曲剧院合并,后者青年一代演员相对比较缺乏,包括他在内的一批青年学员被调到北昆学习昆曲。
因为原先没有接触过昆曲,马德华一度有排斥心理,但真的来到了昆曲剧院,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又深深地被这门艺术折服了。
在舞台上,昆曲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一招一式都十分讲究。在这里,马德华学的第一出戏是《双下山》。岁月流逝,在老师的指点下,他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昆曲演员。
多听、多看、多学,这是在戏校时老师常对他说的话,“我喜欢戏剧,性格也比较好动,有新鲜事儿时,就乐意去学习,尝试。”
他没能如愿演上武生,而是成为昆丑演员,又很快琢磨出塑造小人物的方法,经常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马德华自有一套理论,“我们经常说,相声演员的肚子就是杂货铺。其实所有的演员都算上,得像海绵一样,那些姊妹艺术、好的东西都要吸收到自己身上来。”
贪吃贪睡但可爱的“二师兄”
也是因为愿意尝试,马德华很快在艺术上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当时中央电视台要筹拍电视剧《西游记》,剧组正在招演员。有朋友告诉他这个消息,建议“去试试”。
他抓住了机会。经过严格面试,最终被选中饰演猪八戒。可高兴了一阵子后,真等到要拍戏时,马德华才觉得“压力山大”,“要和观众头脑中的猪八戒形象吻合,需要下很大功夫。”
“我跟戏曲的老师一块聊,然后看原著、找感觉,老师告诉我,别把猪八戒演偏了,也别演脏了。”为此,马德华琢磨了很久,怎么把看似又懒又馋的“二师兄”演得更可爱一些。
对塑造人物,他倾注了不少心血,“猪八戒也有聪明的时候,比如妖怪变成假唐僧,谁也看不出来。八戒马上悟出来了,说猴哥你只要舍得出去头疼,我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于是让两位唐僧一起念紧箍咒,不会念的那个就是妖怪变的。这说明他观察生活很细致。”
于是,观众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二师兄”:遇到困难,也吵着闹着要分行李,但却永远积极向上,即便快要被妖怪扔进油锅,也说“猴哥一会就会来救我”,贪吃贪睡,但不失正直可爱。
“说白了,猪八戒更像是咱们老百姓中的一员,就是凡夫俗子,他不是神仙。我觉得合格的猪八戒,应该是有这么一个定位,不至于让人看了以后太恶心。”他说。
经典背后的辛苦与汗水
马德华的尝试获得了成功。《西游记》播出以后反响热烈,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重播,憨态可掬的“二师兄”也和其他角色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也是在这部电视剧走红以后,观众们才知道了以杨洁导演为首的剧组,为拍戏吃过多少苦。“人哪,没有天生长得像猪八戒的。我得戴上‘模子’。一贴上,脸就不会动了,要想表现‘笑’什么的,全靠眼睛和嘴,另外就是形体配合。”马德华回忆。
那时候,化装成了一件特别令人头痛的事情,猪八戒要戴着面具不说,还得戴上厚重的假肚子,夏天像是盖上好几层棉被,十分闷热,化装后充斥着硫化乳胶刺鼻的味道。
吃饭也成了问题。中午,别人去吃饭,因为猪八戒和孙悟空的面具不能卸,他就和六小龄童留下“看堆儿”,俩人找个旮旯一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活像两个雕像,成为剧组的一大“奇观”。
而且,剧中猪八戒的两个大耳朵要用酒精棉边擦边卸,结果耳朵一圈都是小疙瘩,第二天疙瘩破了,贴上一张化妆纸,再往上面刷胶,把大耳朵贴上去。
如此日复一日,戏拍完了两三年后,马德华都觉得鬓角这块像是贴着一层皮,拿刀子刮都刮不掉,后来才慢慢洗没了。
“你说这样苦那样苦,可我们所有人当时都不觉得。”在剧组里,马德华每天最高兴的一件事儿就是收工后,回去以后看回放,“演员拍戏本来就是苦,就是累。你要抱怨,就别干这行了。”
“艺术就像生活一样”
一部《西游记》,让马德华名声大噪,也让他走上了更广阔的艺术道路。除了唱戏、拍电视剧之外,他还尝试过演话剧、拍电影,还出了一部书《悟能》,乐在其中。
“我也是个戏曲演员,戏曲讲究程式动作,但跟拍电视剧也有相通的地方,都得有一种悟性,知道该怎么处理细节。”马德华时常觉得,戏曲表演和影视剧并不冲突,完全可以相互借鉴。
去年,他出演了老舍先生的喜剧《面子问题》,饰演小官僚佟处长。他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我特别爱看戏,愿意看北京人艺的话剧,自己偷偷地学。一直也想演话剧,后来终于演成了,算是戏剧舞台首秀吧。”
今年5月底,他又开启了网络直播首秀,应邀跟大家聊聊书店和读书,“以前演出直播就是上去表演(节目),这不一样,还得临时回答提问,说实话有点紧张。”
不过,直播效果证明,马德华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跟大家聊天,我小时候去的书店就是新华书店,尤其是王府井附近那个,一进去像进了书的海洋一样。”
“书店是吸收营养的地方。”他第一次看盖叫天的《粉墨春秋》就是在书店,找个不碍事的地方翻翻书,看得如痴如醉,“现在疫情向好,去实体书店去陶冶陶冶心灵,我觉得挺好。”
今年,马德华刚好75岁。早晨起来在院子里侍弄侍弄花草,写字画画,出去遛个弯,一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依然对新鲜事物拥有好奇心,会跟孩子们学学怎么用抖音、快手等等。
当了几十年的演员,经常有人问马德华,对艺术怎么理解。他说,艺术就像生活一样,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艺术呢,也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遇到一个角色,有什么困难克服掉,如此而已。”(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