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踏白船的传承之困:“60后”“70后”仍是摇船主力
中新社嘉兴6月27日电 题:非遗踏白船的传承之困:“60后”“70后”仍是摇船主力
作者 施紫楠
每年一到端午,姚其才就特别兴奋,因为他又可以上船了。
今年64岁的姚其才,家住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兴街道王安社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西南湖畔,以渔为生。十几岁时,他就跟着父母在船上生活,摇船、捕鱼、下水,样样在行。
船,对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渔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船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农家摇船无不技艺高超,因而节庆活动多与水有关,踏白船就是其中之一。
踏白船又名“摇快船”,其名由来,据传与南宋名将岳飞有关。宋代抗金大臣宗泽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任命其为踏白使,“踏白”为水军番号。船只即嘉兴水乡常见的农用船,这种船船体稍长,船底呈弧状,涉水阻力甚小,但急摇时左右稳定性较差,乡民称之为“活”,因此成就了踏白船在表演时速度较快、惊险的特性。每条船经过改装,船艄搭上木板横“跳”,船尾上安两支琵琶橹,两人一组同摇一橹,船舱帮口两边再安放四五排或五六排木桨,人手一桨,合力齐划。
如今,踏白船已经被保护起来,它被列入浙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击鼓1人,摇橹4人,单桨6人,船上总计11人。”姚其才说,踏白船是个技术活,队员大都是经验丰富的渔民,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橹要控制方向和稳定性,单桨要同时下水提供动力,击鼓要控制节奏……”
和赛龙舟相比,踏白船更具地方特色,历数世纪而不衰。
2009年起,踏白船表演赛在嘉兴市政府的倡导、组织下,作为每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一项体育竞技活动项目,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目前在该市已连续举办11届。
今年,也是姚其才参加踏白船表演赛的第11年。作为新兴街道踏白船队的船老大,每年端午节前,他都会召集曾经的老渔民们一同上船,顶着烈日苦练。对于渔民们来说,踏白船有着特殊意义。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以前我们以划船为生,今后也不能忘记。”水是姚其才的根,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渔民;踏白船,也由一种营生变为一种文化,被这批老渔民们传承下来。
然而近几年,随着老一辈渔民们年纪的增大,姚其才逐渐意识到,当下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干这一行。
因为平时酷爱体育锻炼,前几年还当过龙舟手,对水上项目有着适应性的姚培祥,在2017年被舅舅姚其才挑中,“接力”成为了一名船二代。
1972年出生的姚培祥直言,在当下的踏白船队伍中,“60后”“70后”仍是摇船主力,“前几年也有一些年轻队员加入,但是坚持不了几年就退出了。虽然每年训练时间不长,但是强度大,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
让姚培祥感到庆幸的是,如今队里更换队员,使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模式,“我们每年更换掉几个老队员,基本还可以衔接得上,更替难度不是很大。今年队里还新增加进来一名‘80后’,年纪最小。”
姚培祥说,队伍里也在考虑培养一批年轻化的队员,毕竟我们“70后”也会老,总要有人继续传承下去。“但是现在的‘90后’‘00后’甚至都没有上过船,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时间来好好谋划。”姚培祥说。(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