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延庆“火勺王”:27年的坚守与改变

2020年07月09日 15:54:00来源:北京青年报

  乡土美食飘出正宗延庆味儿 小烤炉里烤出红红火火美生活

  延庆“火勺王”:27年的坚守与改变

  “原本如大拇指粗的木把手,已被磨成了小拇指般细微。”面板上的火勺槌,李冬梅和丈夫已经使用了27年,他们起早贪黑、几乎全年无休,将延庆火勺这一传统美食传承并发扬,李冬梅还凭借精湛技艺获得了“火勺王”的美誉。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制售火勺的过程中,李冬梅既是当之无愧的传承人,又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小铺一天卖1500个火勺

  还供不应求

  “永宁火勺!永宁火勺!”玉皇阁以北的拱辰街,自古为永宁城内的商业街,7月5日星期日,北青报记者走访古街,最显眼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火勺铺子,夹杂着电子喇叭的叫卖声。李冬梅夫妇经营的“延慶火勺王”就坐落在此。

  中午12点,铺子门口有食客在排队等位。

  三屉桌面包铁皮制成的条案上,摆着小山一样的面团,李冬梅的丈夫老陈在条案上揪着面团,再用特制的火勺槌擀成圆饼,又揪下一小块面、蘸一点点花椒油料汁包进面饼,随手拍在一旁的烤炉上。火勺大小和普通烧饼相当,正方形的烤炉一次能码36张,李冬梅翻面时会用手拍打火勺,发出啪的一声!烙至三成熟,她将火勺移至下层抽屉继续烘烤。新鲜出炉的火勺皮脆里嫩,白里透着金黄,小店瞬间面香四溢。

  火勺出炉两分钟,便被抢购一空。李冬梅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节假日最为忙碌,一天做1500个能全部卖光。

  火勺王大赛夺魁

  扩大经营获政府资助

  镜头拉回到2014年端午节,延庆县(现延庆区)举办火勺王评选大赛,聚集了全县50位火勺制作匠人,李冬梅是代表永宁镇参赛的16位选手之一。她打的火勺“色、香、味、形”名列前茅,延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给她荣誉证书,并奖励3000元。“火勺王”由此得名。

  小小的火勺,如何分出高下?据李冬梅回忆,评委的打分依据是,刚出炉的火勺必须是金黄色、有面香味、口感酥脆,每人做10个须大小一致。在她看来,火勺的工艺流程看似简单,但做好并不容易,比如火勺属半发面,须用老肥,仅此环节就有很多人掌握不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而且夺冠那年,李冬梅已经制售火勺21年,对于大众口味谙熟于心。

  “称王”后的李冬梅,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夫妇二人准备借势扩大经营,在拱辰街寻找新的门脸房。而为感谢李冬梅将“火勺王”留在永宁镇,当地政府出资5万元,为她的新店装修。另外5家在比赛中挺进前十的永宁火勺铺面,也得到了镇政府的资金支持。同年11月,李冬梅的“火勺王”开张营业,60平方米虽不大,却比从前扩大了10倍,还雇佣了3名小工。

  做烧饼起家

  “打火勺”渐成主业

  58岁的李冬梅,是土生土长的永宁人。在她的儿时记忆中,古城里有一两家铺面打火勺。火勺刚一出炉,师傅就用火勺槌的两头拍打条案,发出清脆的丁零当啷声,二三百米外都能听到,食客便闻声而来。但当时卖2分或5分钱一个的火勺,很多人却吃不起。

  到了1993年,李冬梅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负责家务,丈夫在外打工。为了生计,夫妇二人在永宁开了一间6平方米大的烧饼铺。考虑到火勺是当地传统小吃,他们向老人讨教工艺并不断实践摸索,烧饼铺同时也卖起了火勺。由于李冬梅的火勺“物美价廉、含油量少”,打火勺逐渐成为了夫妇二人的主业,并且一做就是27年。

  “用现在的话说,我们也算是家网红店!”李冬梅说,单就火勺来说,一块钱一个,工作日能卖1000个左右,节假日能卖1500个。打包一二十个是常事,有人要买百八十个,还须提前电话预订。

  火勺为何如此受欢迎?李冬梅分析,现在很多人忌油大,火勺除了面瓤子蘸少许花椒油料汁,和面、烙、烤等其他环节均不沾油,这恰恰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而为满足不同顾客,他们还推出了夹肉火勺。

  近些年,随着延庆旅游发展,李冬梅的顾客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服务永宁当地百姓,发展至延庆区、全北京、包括台湾在内的外省市、甚至欧美人都慕名而来。李冬梅清楚记得,前年来过一位德国顾客,饭后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他在中国吃过的最棒的美食!

  能得到顾客认可,靠的是夫妇二人多年来的勤劳和智慧。李冬梅坦言,干餐饮是个苦行,除了春节放假7天,几乎全年无休,而且每天起早贪黑,三伏天抱着个大火炉,很多人不愿吃这个苦。正所谓苦尽甘来,夫妇二人奋斗的同时,幸福也悄然而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今,夫妻俩购置了小轿车,从前的小平房已经翻修成了小别墅,他们还在永宁买了楼房,而且子女都已成家。

  李冬梅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和丈夫有个硬朗的身体。

  延伸

  延庆火勺为何不叫“火烧”?

  “延庆火勺”宣传材料记载,明代以前,延庆地区战事频繁。明永乐年间,大批山西移民将肉夹馍带进延庆地区,火勺很可能是由此演变而来。延庆火勺为何不叫火烧?是因为它的样子像“勺头”。延庆火勺不叫“做”而叫“打”,因为火勺需要“打铛子、打面、打条案”,而且要打得响脆。清代和民国时期,延庆和永宁两大集镇都有多家老字号制售火勺。

  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