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女性“标签化”怎么破?代表委员:做自己的“女主角”
“顾学”是种什么“学”?这个数月前从爆款都市剧“出圈(网络用语,意为跨界)”的网络新词条,至今仍高频出现在公众对女性话题的热议中。剧中女主角顾佳的言行以“顾学”之名定义了当代主妇的“完美人设”。观察当下不少聚焦女性的影视、综艺等公共文化产品时常引发现象级讨论,但细品发现,其中不少是披着“大女主”的外衣、演着“玛丽苏”的剧情。从粉丝到大众不禁在问:我们如何才能摘掉荧幕带来的标签枷锁,成为自己生命真正的“女主角”?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表示,影视剧倾向女性观众是市场需要,受众群体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偏好,是正常的社会需求。
“这些女性题材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有市场,正在于反映了社会的现状,押中了女性的焦虑,与观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生活的共情。”全国人大代表方燕表示,这些都说明了大众对于女性的关注更加多维化,更加有深度。
“公共空间里对女性话题的火热讨论是好事,一方面,说明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关注更多,另一方面,允许不同的观点发声、对话和讨论,可以为大众提供思考的角度和空间。就像你阅读一本书一样,可以从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得到启发,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困扰有新的思考角度。”多年来一直关注女性权益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如是说。
实际上,在中国的荧幕上从来不乏女性形象,也因此成为了观察不同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窗口,同时,也会影响当下社会如何与女性相处。“比如多年前我们看(电视剧)《渴望》,以它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对如何对待女性产生影响,而今天不同的是,公共文化产品的形态更丰富,传递的思想观点也更多元。”黄细花说。
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节目抱着打破枷锁、消解焦虑的初衷,效果却适得其反的情况,如披着“大女主”的外衣,实际是“玛丽苏”的内核、以“30+姐姐”“20+妹妹”的标签做宣传,结果导致女性对年龄更在意,年龄歧视更明显。
正因公共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女性从荧幕上被寄予更多责任和期待。从荧幕中汲取反思的同时,当下女性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真正的“女主角”?
“每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有不同的美。”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圆圆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女性无需受外界影响,为自己的年龄感到焦虑,顺其自然、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在,才是正确的生活姿态。董圆圆表演的穆桂英、梁红玉等巾帼英雄常给人带来精神激励和鼓舞。
在她看来,随着时代发展,女性的价值早已不再依附于男性。她认为,当代女性形象应是善良大方、秀外慧中、同时又应该是自信的。“当代女性有知识、有文化,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力争优秀,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这才是自身价值的美好体现。”
方燕也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女性要勇于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要成熟、独立、自信。女性走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等都只是一个节点而已,她们依旧要充满活力,保持继续奋斗的决心和力量。
同时,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让女性对年龄的增加、全职妈妈的身份、自身的价值等充满焦虑。年龄可以带来的是更丰富的阅历,更精彩的故事,这是大家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