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我在2008年北京奥组委的日子里

2021-03-10 13:5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奥运期间为超过5000名境内外非注册记者提供各项新闻服务。(中国台湾网 发)

台北的哥张屏生骑车进京助威奥运。(中国台湾网 发)

  随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举办日期的日益临近,新冠疫情期间我在家里整理退休多年前的笔记、资料,在2008年北京奥组委工作时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犹如昨日。

  举办奥运会是我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早在1908年,一份名为《天津青年》的刊物就提出了举办奥运会的设想。但限于当时的国力民情,举办奥运会只能是个愿望。从1932年,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重洋跋涉,远赴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到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首次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记载了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奥运情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举办奥运会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激烈的竞争,2001年7月13日,我们终于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掀开了中国篇章。

  我们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就明确表明希望北京奥运圣火能够在港澳台地区进行传递。我们在设计火炬传递路线时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中华台北奥委会是奥林匹克大家庭203个成员之一,奥运圣火前往台湾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按照方案,圣火点火仪式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3月30日在雅典举行圣火交接仪式,3月31日在北京举行圣火进入中国仪式,4月2日开始到访世界22个城市,台北市是境外传递路线途经22个城市之一,4月30日由越南胡志明市飞抵台北市,31日进行起跑仪式、火炬手传递、庆祝活动,整体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即离台抵达香港。

  2006年12月28日,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蔡辰威回函表示接受日前北京奥组委发出火炬传递的邀请。2007年2月12日,在北京奥运大厦,中华台北奥委会在北京与北京奥组委举行会谈,双方签字达成四点共识,我也见证了事件过程。3月27日蔡辰威回函,确认了火炬进出台北的传递路线,因故无法参加传递路线发布仪式,随后国际奥委会批准了传递路线。4月22日蔡辰威来函,称“目前诸多事务之发展非我体育领域之掌握,我方主管机关要求火炬传递必须由第三地进出台”。此后,双方往来函电达数十份。8月11日蔡辰威等来京与北京奥组委进行了第二次会谈,会谈休息期间,我带蔡辰威到隔壁房间,见讲台上摆着鲜花,横幅上写着“奥运圣火接力传递台北签署仪式”,蔡辰威苦笑着摇了摇头。8月29日,刘敬民将“第二次会谈纪要”发给蔡辰威,对于所提三点内容,蔡于9月1日表示同意。此后,双方又来往数十封函电。2007年9月20日,中华台北奥委会复函拒绝继续商谈。21日19:30,北京奥组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奥林匹克圣火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征,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全人类和平友谊的庆典。火炬入台计划无法实施责任完全在于台湾方面,严重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和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

  时任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蔡辰威是台湾国泰集团创办人蔡万春之子,蔡万春的弟弟蔡万霖曾为全球华人首富,蔡辰威是台湾喜来登酒店董事长,大股东,无党派人士。前任主席张丰绪是台南政、商界的大佬,前任主席黄大洲当过台北市市长,秘书长陈国仪是张丰绪的外甥。中华台北奥委会属于台湾体育民间团体,除几个工作人员外,主席、副主席、委员等都是不领薪水的。在与蔡辰威的接触中,感到他比较内敛,话不多,头脑清醒,时不时也开个玩笑,是个精明的商人,不是政客。

  2008年4月,举办了一个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活动,在“鸟巢”北面,奥运园区东北角当时有条小河,沿河两侧31个省、区、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各搭一个小帐篷,帐篷内展示具有各地方、各民族特色的文化主题展品。经研究,“台湾帐篷”位于最南边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香港帐篷”、“澳门帐篷”位于河的斜对面。我联系由台湾“琉璃工坊”张毅、杨惠姗进行文化创意布置展品,中国摄影家协会提供图片,全国台联派人讲解。据工作人员告我,“台湾帐篷”是园区内的热门打卡地。另外,高金素梅率领的台湾少数民族表演团在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也得到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棒球比赛前,我在奥运村接待了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他在中华台北奥运代表团驻地对着中华台北棒球队队员的十几顶帽子,口中念念有词,加持一番,临走留给他们一个厚厚的信封,说是加菜金。

  2008年10月奥运会结束后,我马上投入到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世博会筹备工作,担任组委会联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10年10月为期半年的世博会结束,我在上海住了半年多后,又参加了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的工作。

  人的一生难得赶上几件国家的大事,我非常幸运参与了国家的盛事,并且都在其中担负了不可或缺的工作,幸甚,今生足矣。(李海阳)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