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阳门考古发掘将启动,可能出土哪些文物?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7日电(宋宇晟 王世博 徐婧)“我们马上要对正阳门区域进行考古发掘。”3月25日,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向中新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
那么,如今被人们称为“前门”的北京正阳门,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即将开启的考古发掘又可能发现哪些文物?
明清两代的正阳门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城南城墙从今长安街一线南拓至今正阳门一线。
今天人们所称的“前门”也自此产生,只不过当时这座城门沿用了元大都皇宫南门的名称,被称为“丽正门”;一直到明正统元年(1436年)才改名“正阳门”。
在这600年间,正阳门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明代时,朝廷在正阳门正南建起一座箭楼。正阳门与其箭楼呈环抱着的弧形瓮城。
此外,明清两代,正阳门曾发生多次火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正阳门及箭楼遭受严重破坏。如今人们所见的城楼即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依据残留的基址,参照崇文、宣武两座城楼式样重建的。
及至清末民初,正阳门以南成了北京城的繁华地段。由于京汉铁路、京奉铁路在正阳门两侧设车站,这里便成了北京客货运输的集散枢纽。彼时的前门附近,人力车、排子车、马车川流不息,前门大街一带的大栅栏等地聚集了诸多商家,终日熙熙攘攘。
后来,研究传统北京城的瑞典学者喜仁龙,将这座见证数百年历史的城门形容为“首都最重要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巨大建筑之一”。
拆除与改建
不过,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近代也未能避免被改建并部分拆除的命运。
近代以来,前门附近的火车站致使此地交通量剧增,城门、城墙带来的交通阻塞不时发生。
辛亥革命以后,时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的朱启钤提出的正阳门改造计划,再次改变了这座城门的样貌。他提出,将正阳门瓮城东西月墙分别拆除,“以月墙地址改筑马路,以便出入”。
可见,这次拆除与改建,和当时前门附近的交通现状不无关联。喜仁龙就认为,新的规划和构想“尤其与都市交通有关”。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具体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负责。值得注意的是,有资料显示,北京方面当时坚持在施工中保持相关建筑的“古老光辉”。
另一方面,正阳门箭楼经罗克格改造设计后,增加了西洋样式的窗洞券套和端墙装饰。
当年12月,工程验收。喜仁龙这样描述了改建后的前门地区:“瓮城墙垣已完全拆毁,原来封闭的空地变成开放场地,雄阔的箭楼孑然屹立在这矩形场地的南端。”他在书中写道,改建之后,前面广场显得过于西洋化,“与城楼的建筑风格不大协调”。
在这以后,正阳门又经历过多次修整,但整体格局未再有大的变化。
整旧如旧
就在今年1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工程已启动。眼下,这一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即将展开。
那么,此次考古会有哪些发现呢?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正阳门以南的正阳门桥,会是一个发掘重点。
“如果我们这次能找到正阳门桥,我们就把它重新揭示出来。”
他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已在考虑是否恢复正阳门桥及一段内护城河,将其作为城市景观。“因为我们觉得这种所谓山环水抱的空间节奏感,是通过这些景观表现出来的。”
但他同时强调,“整旧如旧”并非要将这些遗址复原到历史上某一时间节点的状态,而是要呈现整个正阳门经历的这600年来的历史变迁。
“我们并不追求一定要做布景化的城市,或者是‘明清一条街’。我们还是希望去呈现,经历多重时代、然后共同构成的价值综合体。”他说。(完)
参考资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正阳门沧桑史话》《1915年正阳门改造对北京城市现代化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