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经典之作(经典流芳)
图①:哈夫利切克大街17号的浮雕纪念牌,伏契克曾在此居住。
图②:《绞刑架下的报告》中文版封面。
图③:《绞刑架下的报告》狱中手稿封面。
资料图片
捷克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背景孕育了诸多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卡夫卡的《变形记》、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和塞弗尔特的《世界美如斯》等,这些人类文明精品以特殊的文学色彩和历史经验、别具一格的民族特征和充沛诗意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伏契克用生命书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1942年4月24日—1943年6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拉格庞克拉茨监狱267号牢房,捷克作家、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被囚禁411天,167张规格不一的纸片上留下了他不朽的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将高耸铁墙内那段沉默的历史,记录为永恒的证词。
“我们的牢房是朝北的。只有偶尔在夏季晴朗的日子里,才能看到几回落日。唉,老爹,我是多么想再看一次日出啊。”“我是多么喜欢那广袤的旷野、阳光和风……”
——《绞刑架下的报告》
英雄主义书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人性自有的光辉,让人在痛楚中依然涌起由衷的豪情。
在首都布拉格,城市的街道、桥梁、地铁站等公共设施曾以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布拉格市民喜闻乐见的伏契克公园被亲切地称为尤尔达福尔达(伏契克昵称)。每年在早春二月开启的游园会,让这个洋溢着欢乐气氛的中心公园人头攒动,人们举家欣然前往,在阳光沐浴下流连忘返。以伏契克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公园最恰当不过,这位生命被定格在40岁的反法西斯斗士,以乐观主义的无畏气概和顽强生命力感染了无数人。
在捷克西部城市比尔森,哈夫利切克大街17号,那栋居民大楼外墙上赫然挂着金属浮雕纪念牌:1913—1937年间尤利乌斯·伏契克曾在此居住。
1903年2月23日,伏契克出生于布拉格,爱好戏剧的父母赋予他乐观开朗的性格。在他10岁时全家从首都西迁,因父亲在比尔森谋到了剧场的表演角色。这座紧挨德国,以能源、机械制造和啤酒酿制而闻名的工业重镇,给予聪明伶俐的小伏契克另一种成长氛围和人文滋养,他几次在戏剧舞台上客串童星。他热爱学习,关心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他的父亲进入斯柯达工厂辛苦劳作,这位理科高中生开始给左翼杂志投稿,展露出不寻常的文学才华和意志担当。此时,小伏契克对革命者的好感与向往开始萌芽,伴随一生的缩写笔名“jef”应运而生。
1921年,18岁的伏契克重返布拉格,入读查理大学哲学院,之前他已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无产阶级诗歌解读》是他选择的第一篇课堂报告,随后,他撰写的文学评论和戏剧评论陆续在布拉格左翼期刊发表。大学毕业后,他出任《创造》周刊和《红色权利报》编辑,所在刊物成为进步作家、诗人和知识青年的阵地。1930年和1934年,他先后两次访问苏联,《明日已在昨天呈现》和《在爱的国度》是他有感而发的报道。
二战爆发,纳粹德国占领捷克全境。此时,伏契克已在捷共中央第二秘密委员会工作。他义无反顾参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翻译“五一”手册、《苏维埃宪法》和《布尔什维克历史》,出版地下进步刊物。他因政治见解和活动多次被捕。擅长化装的他,又多次从警察眼皮下逃脱。
1942年4月24日,伏契克被盖世太保逮捕,随后被叛徒指认,关押在庞克拉茨监狱逾一年。1943年6月9日被转送柏林受审,9月8日在柏林勃洛琛斯监狱被处以绞刑。
英雄就义,国际社会为之瞩目和敬仰。为纪念伏契克,1950年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
“我现在正从死神手里窃取来一点时间,抓紧写一些捷克文学的札记。请你铭记那位将我的手稿转交予你的人,正是他使我不至于从人世间完全、彻底地消失。他给我的笔和纸,唤起我那种在初恋时才有的感情,引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绪。”
——1943年3月28日伏契克给妻子古斯塔的狱中书信
1945年二战结束后,走出盖世太保牢房的伏契克夫人辗转找到了庞克拉茨监狱的捷克看守阿·科林斯基,是他给伏契克提供写作机会,让他记录下了被捕和监禁的过程与狱中刑讯,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对亲人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是他把一张张写好的纸片悄悄带出监狱,那一页页写满深思熟虑的文字并且编了页码的手稿,曾经藏匿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人手里。这一年秋季,经伏契克夫人整理而成的8章《绞刑架下的报告》首次面世,伏契克以鲜血和生命完成的这部纪实文学力作,深深震撼了读者,出版后获得广泛共鸣与热烈反响,几十年里先后被译成90多种语言,在不同国家发行,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捷克语版本多达40种。2008年,为纪念伏契克诞辰105周年,布拉格奥托出版社与工人运动博物馆联合推出影印版,除完整的作者手稿外,还收录了70多张照片和原始档案资料。编者说,这部自传体作品之所以具有可读性,既有狱中囚禁生活的真实体验和从容赴死的主题因素,也缘于著作的文学叙述质量。
在捷克著名文学评论家F·X·萨尔达眼中,伏契克是他最有禀赋的弟子之一,他珍视民族传统,在遭受纳粹蹂躏和死亡威胁的战争年代,书写下关于捷克文学本质的篇章。
英雄怎会在人世间消失?1948年,捷克总统哥特瓦尔德追授伏契克象征最高国家荣誉的白狮勋章。1961年,《绞刑架下的报告》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上世纪50年代,由其他语言转译为中文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在中国广为流传,对青年一代具有很强的教育和鼓舞作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著名翻译家蒋承俊从捷克语原文翻译。200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经典重译本,由我承担翻译工作。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永恒的经典之作,它是对历史的见证,激励人们时刻保持清醒,对纳粹主义保持警惕。贯穿全书的人文主义和乐观精神凸显了其社会价值,它为我们呈现一位熠熠生辉的坦荡的共产党人形象:他对信仰的事业忠贞不渝,在政治目标中寻求人生真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这部书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个人担当与民族命运的深层关系,它丰盈的道德力量和坚贞意志直抵人心。
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经典作品,在当下多元文化构建中仍然成为亮点,引发读者关注、尊崇和传承,因为它包含了历史的记忆,包含了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正如捷克人所说: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伏契克永远是我们国家的英雄。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