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怀念父亲李代耕:一个永葆初心的共产党员

2021-06-15 14:1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李海阳

  最近,我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他说:我是程忠智,今年87岁了,是原水利电力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我写了二篇纪念你父亲的文章。记得原来你家客厅挂着一幅国画,画的是一个老黄牛,你父亲的一生就像这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的工作。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仍然怀念一个已经去世了将近40年的老共产党员呢?(前不久,我将父亲留下的几百份专业技术方面的手稿、笔记、文件资料、书籍、图片等捐赠给了国家电网档案馆,国家电网网站发了消息。战争和建设时期的笔记本,解放前后的书籍几百本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他们一直在登记整理中。)

  程忠智写道:在上世纪50年代我与代耕老部长在原电力部办公厅党支部共同过了五年党组织生活。当年党支部的活动在每周二下班后6时至8时举行,内容分别为学习党的各项政策,研究群众反映和意见,讨论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举办民主生活会。代耕同志严格按照党章要求,除了出差在外地,都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因为他有丰富的革命阅历和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更为深透的理解和认识,他的发言更容易被广大党员接受和理解。代耕同志是副部长,政府为他配备了专车和专职司机。在文革前他上下班经常不用专车,而是骑自己的自行车,从屯绢胡同家里到部里骑车需20分钟。我问他为什么不坐专车,他说骑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为国家节约稀缺资源,我不能按时下班,司机也要时间照顾家务。有一次我犯了肾结石,清晨去医院看病,在月坛公园门口遇到骑车上班的老部长。他见到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干部的我后急忙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向我问寒问暖,嘱我按时吃药,不要着急,在马路边像亲人一样同我谈了五、六分钟。(在我印象中,家里有一辆26绿色凤凰女车,父亲骑了好几年。)

  据原安徽省电管局刁岫生等同志的文章:1976年代耕同志在淮南主持审批工程的初设期间,住在电厂招待所二楼,不但没有卫生间,而且楼上还经常没水,当时正值大热天,他每天自已端一盆水洗澡,闲谈中毫无埋怨之意。

  原唐山陡河电厂厂长崔凤安1990年写到:1982年深秋的一天,我突接总厂办公室的电话说:东北电管局长途告,李代耕副部长已坐沈阳到北京的列车,中途在唐山下车,要看陡河电厂输煤设备管理和运行情况。天近黄昏时,接李部长到唐山市宾馆,他却让我把已准备好的房间和晚餐都退掉,马上到陡河电厂。到陡河时已很晚了,考虑到他的年纪和旅途疲劳,劝他早些休息,而他说:老崔,不要等明天,现在我们就去现场看看,我知道,陡河电厂主机是从日本引进的先进设备,而输煤设备则是国产配套的,很多还是第一次使用,开始发电时曾多次由于设备设计和制造上的问题,发生过全厂停电。……当我们回到厂招待所时,时间已是第二天了。……经过准备,1982年11月24日,李副部长在陡河电厂主持召开了全国大型电厂输煤现场会。

  据原唐山发电总厂厂长耿连城回忆:代耕同志生活朴素,作风正派,他到基层从不给下面添一点麻烦,衣、食、住、行处处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精神,他和广大干部职工一样吃食堂,住木板房。有一次来我厂检查工作,因当时我厂居住条件较差,大家商量为他预定了宾馆,他却住在我们简陋的招待所,食堂为他准备了点可口的饭菜,他说在火车上吃过了,当时已是晚上10多钟了,第二天我们才知道他在火车上,下午4点钟就吃了一盒盒饭。他身着一套灰布衣裤,脚下一双圆口布鞋,谁能想到他是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呢?(1982年电力部部长刘澜波同志住院,父亲时任电力部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的副部长,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出差没有秘书随行,真正做到了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践行了党的宗旨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时刻与人民在一起。)

  程忠智回忆:李代耕老部长编写的《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料.解放前的七十年(1879-1949)》是中国第一本电力工业发展史书,也是他留给后代的一份宝贵遗产。他在担任中国电业领导职务后,深感中国电业的发展没一本史书可以借鉴,不理解历史,就难于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非常落后的电业进行利用、改造和发展,也难于对广大职工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他按照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两篇文章的教导,在每次出差时,注意查阅、收集当地的历史资料、报刊杂志、敌伪档案、召开老职工座谈会、向老专家请教。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摸清了中国电业在解放前70年的发展历史。接着,他又将自已的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资料整理工作中,1965年将整理好的调研成果打印了10多份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并准备在电力行业试办“托拉斯”时提供给领导参考。但“十年动乱”将他精心收集的原始资料和打印书稿全部散失,后幸得好心同志帮助才找回了一份打印稿。(该书出版后获得全国科技史图书二等奖)电力是技术密集型连续生产的现代化工业,电业职工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在工作时的值班记录,有各种仪表的指示、重要操作和巡回检查的记录,上级指令、发现的问题,以及接班人员应注意事项等,从而形成电力行业特有的严谨的交接班制度。在上世纪80年代,代耕同志恢复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职务后,除忙于完成现有岗位工作,处理“十年动乱”后遗症和解决中国电业今后发展工作之外,认为对建国以来中国电业发展的经验和问题也应该按照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进行认真地整理和总结。当年,他已年届60岁,考虑到自己为党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应当将自己经历的中国电力发展的状况、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需要记取的教训及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事项梳理清楚,按照电业传统整理出交接班记录,向党组织和接班人员有一个认真的交待。他用在新中国电业领导岗位上30余年所积累的资料编写了《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略》一书,精确、客观地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30年电力工业发展的历程。这是他遗留给中国电业的又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他的“交班记录”。(这也真正体现了一位共和国部长和将近50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原上海市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丹心集》序言中写到:当年,我和代耕同志都是二十几岁年轻人。激烈的战斗,纷繁复杂的根据地建设和对敌斗争是我们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极好场所和环境,我们都在反“扫荡”、反“磨擦”斗争中成长了。……代耕同志在发动群众,支前参军,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拥军爱民,锄奸防特等各项工作中,都卓有政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将永远铭记在淮南人民的心中。……代耕同志忠于党的事业,对工作一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倾注全力完成党和上级交给他的各项任务。……解放后,他长期从事电力部门领导工作,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行家,也是同我共同砥砺的良友。前几年他不顾劳累,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病重不起。他在上海病重住院期间,还十分关心水利电力的体制改革,关心如何开创水利电力的新局面,我们都在说:他是“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干部”。……他这种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强烈的革命事业心,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热情的干群关系,是永远值得我们引为楷模的。代耕同志与人相处中,胸怀坦荡,谦虚谨慎,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也深为同志们所称道。

  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在1984年5月8日为父亲编写的《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略》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代耕同志不仅勤奋地工作,而且勤奋地学习,……建国以后的我国电力工业成就,是和代耕同志付出的一份汗水分不开的。在他快要退到二线期间,于紧张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对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过程,搜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写成了《史略》,用代耕同志自已的话来说,算是一个“交接班记录”,这是代耕同志赋有高度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在全国解放时,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边看,等待我们失败。”经济建设对于我们长期在战争环境中奋斗过来的同志,确实是不熟悉的,怎么办呢?我们要进行学习,要进行顽强地学习。代耕同志用实践来回答: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能够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

  近日,我看到一个短视频,说道:“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全世界都公认在技术行业标准、专利总数等都位居世界第一,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领域中国人说了算。华为的5G技术位居第二。“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天堂有二维码,我一定把它发过去。父亲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力工业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如若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了。(中国台湾网网友投稿)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