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图①:泰井高速连接线罗浮高架桥处的红军雕塑。
资料图片
图②:井冈山黄洋界。
资料图片
图③:井冈山脚下的“井冈红旗”雕塑。
资料图片
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摘自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首站就是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百年征程,初心不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井冈山精神,信仰的光辉、奋斗的史诗、人民的伟力,历久弥坚、震撼人心。
信念之火永不灭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瞻仰大厅,有一处纪念墙让人难以忘怀。黑底金字的纪念墙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名字: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
当时实际牺牲的人数,数倍于此。据统计,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在两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近4.8万人牺牲,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明明知道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他们却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有人迷茫,有人动摇,有人逃离,有人甚至选择了背叛。但坚定的共产党人依然高擎火炬前行,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不移团结战斗在党的革命旗帜下。
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才无惧“敌军围困万千重”,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用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林道喜说,“新时代,共产党员更应自觉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实事求是闯新路
茅坪八角楼,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装饰着八角天窗而得名。阁楼书桌上,一灯如豆。当年,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弱光芒,毛泽东同志思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
1928年5月,在八角楼旁的谢公祠,大家坐在从老乡家借来的门板上,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分析形势,回答疑问。同年10月,在茅坪步云山召开的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决议案,从理论上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1月,毛泽东同志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陈钢说,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既充满了对敌斗争的考验,也有革命队伍内部思想路线的纷争。没有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是无法冲破障碍的。
今天重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仍可以感受真理的光辉穿越时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斗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我们的事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动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艰苦奋斗攻难关
井冈山上故事多。在井冈山,走进每一个山村,问起每一位老人,都能讲上几段红军故事。其中,“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家喻户晓。
那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战士们守着天险,却没有口粮。怎么办?挑!军民齐上阵,每天往返100多里地,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山。
战士们考虑到朱德同志已经42岁,白天挑粮,夜里还要处理公务,便偷偷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同志找不到扁担,着急地见人就问。后来身边人员从老乡那里买了一根毛竹,削了两根扁担,特意在朱德同志用的扁担上面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大字,接着下山挑粮。
当年,井冈山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军民处境极为困难。连下饭的盐,都是从老墙土上刮下来熬成的硝盐。但是战士们很乐观,还编了顺口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取得了多次反“进剿”、反“会剿”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如今,重走黄洋界的挑粮小道,仍能看到这种精神的传承。在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靠着艰苦奋斗,党员干部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咱们要靠自己的双手,继续艰苦奋斗,把日子越过越好,以告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神山村的红军后代、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说。
依靠群众得胜利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展台上展示的当时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引人注目: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何为“上门板”?当时开会,经常要去老乡家借门板,为了防止归还时还错,于是规定归还时必须帮老乡把门板安装好——如果还错了,门板是安装不上去的。
“为什么井冈山的老百姓那么支持红军、拥护红军?因为党和红军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老百姓们真真切切晓得,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井冈山党史办副主任陈学林说。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要发动工农群众,“在农村要找那些满脚泥巴、满脚都是牛屎的人交朋友”。朱德同志在井冈山也曾说,“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些质朴而又深情的话语,不仅镌刻进光荣历史,更镌刻进人民心中。
正是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领导红军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
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十送红军》里唱的拿山镇,距井冈山新城区1公里。如今,在拿山镇356国道旁,昔日的庄稼地已变成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带,农业博览园、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在这里依次铺开。
拿山镇村民兰冬妹从父辈那里听说了太多老一辈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故事。如今,在当地党员干部带动下,兰冬妹实现脱贫,每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做主人,靠的是共产党;现在我们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靠的还是共产党!”望着远处连成片的农业大棚,兰冬妹笑得很开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望井冈山精神,汲取前行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始终承载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党必将永立时代潮头、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引领民族复兴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本版统筹:姜 洁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