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民族心·中华情”征文选登】两岸情·中华情

2021-11-16 15:0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者按】2021年7月,海峡两岸“民族心·中华情”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决赛在澳门成功举办。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40余位选手跻身决赛,并最终决出各组冠亚季军、优异奖、英才奖,以及最佳演绎奖、最佳演讲稿奖、民族服饰特色奖等多个奖项。本网现刊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网友。
  杨大誉 复旦大学台湾学生(中国台湾网发)
  我是杨大誉,来自台湾台北,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今天能来到澳门,同两岸三地的同学们站在这里进行演讲,一起抒怀言志,我倍感荣幸。我的故事,要从我祖父的经历说起。1927年,我的祖父出生在四川省。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短短五个月,华北沦陷、上海风雨飘摇,就连国都南京的城门也没能抵挡住日寇的侵略的爪牙,数以百万计的同胞们在日寇铁蹄下惨遭凌辱。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1944年的春天,我年仅17的祖父拜别父母,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毅然离乡出蜀,从军抗日。祖父还在世时,我曾问过他何来的勇气慷慨从军。祖父坚定的声音仍在我耳畔回响:“舍身为国,固所愿也”。祖父当时尚不知道,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最终将与这片故土天人永隔。1945年,我们胜利了。然而,离乡一年的祖父并未得还乡,而是马上随杜聿明将军赶赴东北接收日寇留下来的兵工厂。之后,便是长达三年的第二次国共内战。1949年,已是连长的祖父在上峰的死命令下,由上海黄浦江出发,同国民党军100万残兵一起撤至台湾。          
  小时候在台北,爷爷总喜欢抱着年幼的我,诉说从前。他的记忆里,是旧时的兵荒马乱,是日寇的残暴肆虐,是死去战友的嘱托,更是那一封封落尾写着“等儿回来”的家书。说到动情处,爷爷的眼角泛起了一滴晶莹,那泪泛起的光像是一面镜子,上边映着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以及对那个哺育他的蜀中山村的眷念。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退伍后的爷爷在爸爸和大伯的陪同下,回到大陆探亲。那座山村还在,只是草屋里等待孩儿归家的二老早已化作了两座冰冷的石墓。2018年的冬天,爷爷在台北荣总病逝。弥留之际,爷爷紧紧握住我的手,他的眼睛牢牢盯着窗外的星海,我想在那片星空里,爷爷看到了生养他的巴蜀,看到了那座山村。渐渐地爷爷闭上了眼睛,回归了星海,回到了四川,也回到了有爹娘在等他的那个家。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比起爷爷那那辈,我幸运太多,早早便随父母到了大陆寻根。爷爷总叮咛我,不要忘记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最初,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直到去年夏天,我去了西北。我在兰州第一次见识到母亲河黄河的雄浑壮美;在张掖观览丹霞的磅礴气势与斑斓色彩;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盛名的嘉峪关领略了层峦叠嶂的雪山;也在汇集一千年丝路艺术的莫高窟虔诚朝圣。青海湖的温柔恬雅令我神往……在西北,我总能想起邓丽君那首歌“青海的草原,一眼望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台湾的每一个外省人都对大陆如此怀念。这儿,是炎黄子孙的根。真想带爷爷再回大陆看看!    
  身为一个台湾学子,我很幸运能见证祖国在不断强大。我深信我们这些在陆大陆的港澳台青年会成为跨越两岸三地的桥梁,心手相联,重铸中华民族荣光,我辈义不容辞。与诸位共勉!  
  (作者 杨大誉 复旦大学台湾学生/活动主办方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选送供稿)
  2021年度第14届海峡两岸“民族心·中华情”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公开组优异奖。
[责任编辑: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