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古今交融 民族之花绽放异彩

2022-06-15 09:25: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哈尔滨文庙大成殿。

  鄂伦春族兽首帽。

  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心地段,不同于街头巷尾常见的东方巴洛克风格建筑,一座三进式仿清院落巍然矗立,朱墙金瓦,格外醒目。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文庙——哈尔滨文庙,也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所在地。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以文庙为馆舍,1988年对外开放,是全国首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

  文庙建筑别具一格

  万仞宫墙、泮池、大成殿、崇圣祠、《哈尔滨文庙碑记》碑……从东牌楼走进文庙,松柏榆槐掩映下,几十处景观错落有致。

  东、西牌楼分列第一院落两侧,均为庑殿顶建筑,黄琉璃瓦之下是旋子彩绘。东牌楼叫“礼门”,题有金字“德配天地”;西牌楼叫“义路”,题字“道冠古今”。

  “这寓意孔子之德与天地共存,儒家思想贯通古今。”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覃劲说。

  为何不从正门进入?原来,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民间约定俗成,无论何地建成孔庙,都必须由当地当朝的状元前来祭祀孔子,然后才能修建正门。”覃劲说,由于哈尔滨文庙建于民国,科举已废,再无状元,因此用万仞宫墙取代了正门的位置。

  第一院落南侧,万仞宫墙的雕花砖墙与文庙围墙连为一体,墙体中心与四角均镶有以花卉图案为主的彩釉琉璃雕花砖,墙脊覆盖黄琉璃瓦,瓦当中心饰有活灵活现的九曲龙图案。

  “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栏,剔透玲珑。”宫墙往前,半圆形泮池上,泮桥跨池而建。“搁古代,只有状元才能走在这桥上。”一名游客说着,带孩子走过了泮桥。

  文庙主殿大成殿位于第二院落,重檐庑殿顶备显庄重大气,檐下的斗拱配以“金龙和玺”彩绘,双重飞檐中间,海蓝色竖匾上木刻贴金群龙环绕着“大成殿”三个字。龙凤、天马、獬豸、斗牛……大成殿顶层飞檐上设有9尊脊兽,按照传统规制,只能摆设6尊脊兽。

  “大成殿整体规格和皇家建筑规模相同,因为建在民国年间,所以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束缚。”覃劲指向大成殿正对面,朱红色的大成门同样按最高规格装配。门上按照皇宫礼制镶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门前的汉白玉浮雕又称“丹陛”,双龙戏珠之下,山海图案相连,寓意风调雨顺、江山永固。

  哈尔滨文庙建于国家内忧外患之时,第二院落东南角的石碑上刻有爱国将领张学良所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哈尔滨据松花江上游,东省铁路横贯其间,欧亚商旅麇集而鹑居,列肆连廛,言庞俗杂”“学校渤兴,不可废崇祀先圣之典”“君子之敷教也,必端其本”……

  张学良点明,修建文庙,对于抵制文化侵略、振奋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其碑文中洋溢的爱国之情、兴邦之志令人感动。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有10个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满族、锡伯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基本涵盖了人类社会工业时代之前的主要文化类型,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建馆以来,致力于收藏、研究和展示黑龙江少数民族文物,曾多次赴省内外、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征集文物藏品,馆内现有藏品1万余件。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鄂温克族的撮罗子、达斡尔族的绣花鞋……大小配殿内,丰富多彩的展品讲述着黑土地上各民族交融发展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赫哲族社会发展辉煌历程展区设在第一院落东配殿。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多枚勋章:斯大林奖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东北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这些勋章诉说着赫哲族英烈的光辉事迹。

  “赫哲族不少青年踊跃参与抗日,其中董贵喜、董贵福、董贵寿、毕发祥、毕清林等人被编入周保中、李兆麟将军领导的远东八十八国际旅担任侦查员。”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刘沈伊介绍,这些战士在边境地带冒险侦查,收获大量军事情报,还带领苏联红军越过黑龙江,打击日本侵略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们斯大林奖章。

  第二院落东庑、西庑,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展区。“远古回声”单元通过实物和图文展示,介绍了距今5万年至3000年间黑龙江地区古代文化的起源、分布及发展。玉环、玉匕、玉玦晶莹翠绿,并排躺在展柜里。“很难想象,9000年前的小南山先民能制作出这么多精美玉器。”刘沈伊介绍,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存在5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1.5万余年,遗址中发现了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为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东北亚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证明了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先民在中国古代文明早期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蒙古族文化单元,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听到由马头琴伴奏的蒙古长调。“蒙古长调悠扬舒缓、气息绵长,以极富装饰性的旋律和华彩唱法最具特色,歌手演唱时会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覃劲说。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艘造型别致的木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鄂伦春人的桦皮船,船身头尖尾锐,呈流线型,以樟子松做骨架,周身没有一个铁钉,烘烤后密不透水。刘沈伊介绍,稍大的桦皮船一个人就可以扛走,划行时轻巧无声,乘船捕鱼不会惊动鱼群。

  一块木板上画着威武壮硕的骏马,这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作“鄂孜拉”,寓意“马神”。在柯尔克孜族,有马之家会选出一匹良马作为神马,象征祖先骑着此马看护自家的畜群,没有马的人家就会画一匹马,挂在屋子西南角,以求庇护。

  第三院落配殿“传统与现代”展区中,不少人在AR试衣镜前兴致勃勃地体验。轻轻一点,即可在镜中试穿10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还能拍照留念。

  在兽皮工艺单元,鄂伦春族狍皮长袍、拼色兽皮包等引得观众啧啧赞叹。“用兽皮制成的衣服耐磨、御寒,皮靴手套行动时声音极小,特别适宜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和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刘沈伊介绍,鄂伦春族兽皮衣饰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尤以狍皮最多,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覃劲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新的专题展览,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民族服饰,通过解读服饰材质、款式、纹饰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和演变历程,来呈现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历史轨迹以及逐渐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社教活动推陈出新

  “启——户——”随着鸣赞指令,大成门缓缓开启,身穿汉服的孩子们登上泮桥,走到大成殿前,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做“天揖”敬拜孔子。

  随后是“执笔敬书”环节:蒙师一边叮嘱“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要先从做人开始,要与人为善、团结互助”,一边与孩子共同执笔完成“人”字的书写。

  每年开学季,都有很多学生来哈尔滨文庙参加“开蒙礼”。古时,儿童在进学之前,要举行象征破蒙启智的“开蒙礼”。历经千年传承,“开蒙礼”依然发挥着“人生第一课”的重要作用。

  “‘开蒙礼’能引导孩子尊敬师长、对知识心存敬重,令人受益终身。”参加过活动的一位家长说。

  开蒙礼、拜师礼、毕业礼、成人礼、誓师大会、登龙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立足文庙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职能,积极搭建与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平台,平均每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70余场,吸引近10万名学生参与。

  2006年,哈尔滨文庙中断60多年的祭孔活动首次恢复。此后,每年9月28日,这里都会举行祭孔大典。去年受疫情影响,祭孔大典改为线上举办,直播节目登上省级卫视,吸引万余名观众观看。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策划推出大型传统文化巡展“垂教千秋——先师孔子传”,每至一校,学生们齐诵《论语》名句、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博物馆还充分运用新技术,将文物文化资源搬上“云端”。VR游、云展、少数民族知识线上答题……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备受公众欢迎。

  “我们已推出各类新媒体展示内容近200期,近百万观众通过网络享受到文化大餐。”覃劲表示,希望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感染更多人。

  本文图片均由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