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年画的新发展与新风尚

2023-01-29 10:23:00
来源:光明网
字号

  张西昌

  年画,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进行环境装饰、情感表达、观念形塑的艺术形式和人文介质。千余年来,中国年画的制作工艺、题材内容和社会功能也在一直不断地演进和变化。大致来说,传统年画主要以手绘和木版套色水印两种方式进行加工,现代年画主要通过机械印刷进行生产。因为应年节的风俗所需而制,年画一直都是中国造型艺术中最为普及的文化消费品,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千百年来,年画的表现内容亦随时代之变而更新,因而,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与“旧”相对的“新”年画。但“新年画”成为一个特定词汇,基本是指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并延续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当代题材的年画。所谓年画的传统与现代,更多是侧重生产工艺来界定的。也即是说,“新年画”与“现代年画”原本并不是一对完全契合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的“新年画改造运动”,使得“新年画”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文艺观和价值观的艺术载体,也是藉此开始,“新年画”开辟了与传统年画迥然不同的新道路和新特色。大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语言的转变。简单来说,在古代年画中,人物的服饰、环境的道具等形式要素大抵处于叠合的状态,比如在清代人使用的年画中,也有明代服饰的人物及环境道具等视觉信息。而在“新年画”中,这些造型形式均以当下时代的为符号。另外,大多数的“新年画”也吸收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手段及透视观念,以侧重写实化的造型手法呈现出与传统年画大相径庭的面貌。二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总体来看,传统年画与“新年画”创作风格体现为从古典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路径,“新年画”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拉近了艺术审美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化功能的转变。年画的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就其禳灾层面来看,传统年画体现了老百姓浓重的辟邪祈福的文化心理,但“新年画”更多主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鼓励勤劳团结、爱党爱国等时代公德。四是销售及传播路径的转变。传统年画依靠民间市场进行销售,“新年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政府的行政行为主导其销售和传播。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间,“新年画”在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基础性作用。

  21世纪初期以来,年画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生态逐渐走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木版年画已基本退出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空间,产业生态严重受挫,传统年画从民艺品逐渐向艺术收藏品转型。另外,原本针对年画市场进行专门化创作的职业画家群体业已转型,其创作之源几近枯竭。尤其是近10年来,作为年画主要消费市场的乡村空间,年画供应也大大缩减。另外,与此前半个世纪以来的年画创作相较,当下的“新年画”多数采用电脑组合或摄影的手段为之,美术性大大衰退,审美性式微。

  实际上,作为一种极具韧性的传统民间风习,广大老百姓对年画的消费习惯和精神心理依然存在,只是目前的美术传播理念和产业链出现了问题。

  在信息时代,人们对美术图像的接受有依赖网络的习惯,虽然网络对于年画的图像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便捷效能,但依然无法替代纸质年画在百姓生活中的切实作用,尤其对于广大乡村的受众而言。因此,针对目前乡村年画市场的缺漏,需要以此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审美活动。

  目前,传统年画领域还有少量的美术工作者进行“新年画”的创作,但这些作品只限于参加赛事或展览,同时,也有不少的职业美术家创作了大量与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相关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均可以年画的形式做更进一步的大众传播,如果文化部门、行业组织与出版机构联合,重新疏通美术创作与民众审美之间的通道,将契合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市场路径输送到老百姓手中,这对于老百姓的审美满足、美术作品的大众化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工作的推进都将具有切实的作用。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丹]